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中秋节ppt个性鲜明书院师-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时间:2019年03月11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151次

个性鲜明书院师-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道光十四年(1834年),李向桐为海瑞族人撰写的《海氏族谱序》缘嫁首长老公。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个性鲜明书院师
在古代,棱角分明、个性张扬的读书人,往往不适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却能在教育界如鱼得水,育人如栽花种树。在文教达到巅峰阶段的明清时期,海南不乏这样的人才。尤其是在书院数量达到历史巅峰——超过40家的清代,海南书院的很多掌教,都是个性鲜明的良师。

不谋私利林储英
林储英字子千,家在大林(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大林村),民国《琼山县志》称其自幼颖异过人,由于家境贫寒,他更加勤奋苦学,广泛涉猎经史典籍。康熙己卯年(1699年),林储英参加广东乡试,考取了举人的功名。
在等待朝廷任命期间,林储英沉酣于古文诗词之间,平生做人规规矩矩王强新,靳海音不苟言笑,很像明代先贤海瑞空难惊魂,平时没有公事绝对不会踏入琼州府县的衙门找官员办私事,谋取私利,因为古代举人身份的读书人已经开始享受俸禄,已是没有官职的“官员”。林储英的高洁操行,在当时成为众多读书求学士子的楷盘龙贝鲁特模。
1710年,琼台书院落成后,官府延请他出任第一任掌教,先后达五年之久,许多名士、才俊都出自他的门下。
弃官教书的谢宝
琼台书院的众多掌教中松阳教育网,谢宝是最有个性的一位。
谢宝是琼山县海口(海口原为琼山辖区)龙岐村人,康熙戊子年(1708年)考中举人,那时琼台书院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雍正二年(1724年),谢宝进士及第。由于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在任广东肇庆府学教授时,与知府观点不同,产生分歧,便弃官而归。
据《广东通志》记载,谢宝很善于发现人才爆遁,他在琼山、文昌之间设教授徒时,就培养了很多人才,如文昌进士张日旻和琼山孝廉冯泷等,他都预先大加赏识,认为将来必成大器,“藻鉴不爽”。
《琼台书院志》等史料称,文昌进士张日旻当年就是听闻谢宝大名后妈妈发怒了,慕名前来琼台书院受教于谢宝的。乾隆元年,即1736年,张日旻考中恩科进士,后来复任云南宜良知县,官至路南州知州。

(琼台书院里的丘对欣画像。他与族兄丘对勤都是琼台书院的掌教。 陈耿 翻拍)

一日千里李向桐
琼山县海口道客村举人李向桐,儿时就跟父亲学习四书五经,而且都能背诵,学习诗文,落笔惊人。15岁时,李向桐参加县里的童生考试,被知县李景沆选为第一,称之为“海外佳士”,对他的前途充满了期许。20岁时,李向桐到广州参加乡试,未能中举,留在粤秀书院学习。当时的苏州名宿陈钟麟(嘉庆四年,即1799年己未科进士)正主讲粤秀,从学者几百人,一经他点拨,大多出名和学业有成。
李向桐拿着自己文章去请教陈钟麟,被认为是稀疏平常,心里很不是滋味中秋节ppt,直到看了陈所选取的前列之文,都有大家气息,才自愧不如,于是虚心向学,潜心研究典籍,没几个月,便与广东当地名士水平相当。陈钟麟大加赞赏,称李向桐一日千里,认为院中数百人,没有像他这般勇猛精进的,秋季的乡试“定破壁飞去”。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闱张榜时,果不其然,李向桐名列前茅,年仅二十一岁。
可是,此后李向桐四度北上参加会试,都未能如愿考中进士,于是南归主讲尚友书院,栽培后进,从学者甚是众多。
年逾五旬,李向桐才被朝廷选授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教谕,上任后,知县听闻其才学,便聘他为花峰书院掌教。前来听讲的人一度多到几乎无处可坐,李向桐谈艺论文,总能令众人翕然悦服。花县虽然属于广州府管辖,但地理位置偏僻,学习风气不如大县,自从李向桐讲学后,文风大变,考中举人和进士的人,多为他门下之士。李向桐在花县任职十八年,与当地人士和谐相处,也不要求调职,生活虽然辛苦,却安之若素,八十岁时卒于任上,囊中萧然,儿子将他归葬故里。文法贯通丘对欣
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丘对欣不但喜欢读书、教学,还是个藏书家,文章更是历代古文之集大成者。
丘对欣出身于一个以教职为主的官宦世家,祖父丘殿章是举人,曾任琼州府学教授,于是落籍琼山;父亲丘将瓒也是举人出身,当过广东电白教谕。堂兄丘对勤文学功底深厚,名声大噪,享誉岭南,后来举家迁琼,落户在琼山,在琼台书院掌教数年。
丘对欣由拔贡直接登进士会魁,当时的学士全庆和孙家鼐都认为他会取得殿试鼎甲——前三名。可惜因小楷不精而只获得朝考三等,授任直隶知县,又先后任职东光知县和柏乡知县衣冠望族,即将被保升为知府时,母亲离世,返琼奔丧,行囊空空,只有图书万卷。
丘对欣回乡时已六旬,仍以读书和教书为业,先后主讲琼台和雁峰两家书院十余年,县志称他“与诸生论学,上自周秦,下至宋明以逮昭代,无不洞悉源流柯美伊。举其素所尊崇者为法,古文学欧曾,骈文学唐初,诗赋学唐宋诸名家,出其门者为文俱有法度”。
县志称,丘对欣的文章虽然讲究文法,却不生硬,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传诵,以至于道士们撰写斋文都模仿他的文笔。
殚精竭虑王伯良
河南人王伯良,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敕授文林郎,同治二年(1863年)签掣广东,赴任徐闻县令,廉洁自守,爱民若子,政通人和,由于性格耿直而得罪上司,同治七年(1868年)卸任。时任琼州太守丁浩欣赏他的才学,聘请他主讲苏泉书院。王伯良与学子谈论经文,经常是终日不倦,还编制了20条学规,有数万言之多,读书、作文的方法人妖杀千刀,无一不详,弟子中成名者近百人。
据《琼山县志》记载,当时从游者多到讲堂无法容下,而寒门出身的王伯良本人“爱恤寒畯,常与诸生共食,布衣芒履,有东坡笠屐遗风”,可惜没有几个月就病故于讲院。“海外巨擘”冯骥声
晚清琼山举人冯骥声(1841—1891)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不但是研经书院的创办者,还是一位在沉迷经学的同时,又推崇实学,是与时俱进的“异才”。
据民国《琼山县志》,冯骥声资质卓绝,勤奋好学,少年时期就喜好徐、庾、王、杨之文,李、杜、苏、陆之诗,出名也较早。初次赴广州参加乡试时,仰慕侯君谟、林月亭、曾勉士和陈兰甫等人的经学,便买了数百种解经书籍,回琼闭门细细研读,达数年之久,寻根溯源,相互佐证,撰写了《说文音义考》《尚书疏证》《毛诗疏证》等解经著作。
同治癸酉年,即1873年,冯骥声以拔贡的身份赴京参加廷试,同年考试的士子聚会时,学识冠盖当时的梅州人黄遵宪很少欣赏其他人,然而,当冯骥声出示诗稿请教时,黄遵宪“叹为异才,深相结契,由是才名大著,推为海外巨擘”。
冯骥声还在北京访求丘濬和海瑞的全集,找到它们的初刻本,带回琼台书院校勘,并编辑了丘海二人的年谱,不遗余力地纪念先贤。
光绪十年(1884年),冯骥声与琼山士绅陈起贤在府城鼓楼街南城门东面创建了研经书院,以经史词章教育士子的同时,也倡首教授实学,琼人纷纷向学。
可是,冯骥声多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世人都笑他读书无用,学识虽渊博,但八股文不守规矩,怎能考取功名?冯骥声则认为,经术深沉,表现为文章时,不是当时的世俗之流所能认识。光绪辛卯年(1891年),冯骥声果然中举,众人的疑惑终于打消。可惜,当年他已是五十岁,由于读书过劳浦北都市网,老病齐发,还来不及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就去世了。

文本刊特约撰稿 岑明道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