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乒乓球教学视频中东行(伊朗篇:在亚兹德封存的传统)-未结束的旅行

时间:2017年07月10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54次

中东行(伊朗篇:在亚兹德封存的传统)-未结束的旅行

我们来到亚兹德,便甩掉了此前的散漫,开启了旅游模式。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个接一个的景点,最后感到身体疲乏。《Lonely Planet》上说亚兹德是传统的旅游目的地,所以有骚扰游客的现象存在,这让我对它产生了些许的偏见。因此,我一直在琢磨亚兹德要怎么开篇,在这里似乎没有留下太多有趣的记忆,脑海里大概只是些景点的堆砌。直到我整理照片后,慢慢回忆起这座古城的风景,突然觉得亚兹德和其他旅游城市相比纵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古城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便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不需要言语和解说,用眼睛便能与过去对话一粒瘦。
一 老城的小巷
亚兹德位于伊斯法罕东偏南近300公里的地方,地处伊朗高原的中心,坐大巴有5个多小时的路程。光秃秃的山脉在戈壁中拔地而起,亚兹德便在这贫瘠的山谷之中。我们在老城中找到一间传统民居改建的酒店,安顿好差不多已经是下午的4点多钟。老城位于城市的中心,里面是密集的房子,走在其间狭窄的巷子中,仿佛穿越到了历史之中。
亚兹德的游客众多,大清真寺和前面的大街上挤满了人,而路的两侧则是拥挤的纪念品商店和旅行社。亚兹德大清真寺在老城的中心,高高的大门用蓝色马赛克装饰,同伊朗众多的清真寺一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清真寺内的大厅墙壁用精美的马赛克花纹装饰,用蓝、黄、绿三种颜色绘出复杂的几何形状。巨大的穹顶位于大厅中央,立于四周高大的墙壁之上,让人显得渺小。大清真寺仍在使用,大厅内铺着地毯,需要脱鞋才能进去。尽管如此,在厅内参观的伊朗人仍然很随意。大家在里面走来走去、拍照留恋,所以在寺内并没有太多的拘束感。


等我准备要离开大厅时,门口的两个工作人员跟我打招呼,那是两个中年人,英语水平不错。我觉得这又会是一次模式化的交谈,不过他们问了我来伊朗是不是因为出差。可能他们也觉得来伊朗旅游的人太少吧,但是这次却真让他们碰到了来旅游的人。我说我对文化和历史比较感兴趣,他们便问起我的工作来。只是我做的事跟历史文化可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脸上便表现出惊讶,于是追问起我大学所学的专业。经济学,他们两个人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心里疑惑着,接着他们说经济、金融、会计、管理是很好的专业,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回想起伊朗城市里满大街的银行,以及和Mellat银行员工的那次接触,恐怕这样的工作不仅仅是光鲜体面,而且应该是报酬不错,也难怪两位大叔会这样认为。不过,不管这几个专业是不是好的,我突然好想握紧他们的手,因为这样的谈话像是回到了大学里,和两位老师的交谈,既亲切、又感动。后来两位大叔让我等工作人员来带我详细地介绍大清真寺,不过因为当时已经里里外外走了一遍,便只能表示遗憾了。

与伊斯法罕不同,尽管清真寺人头攒动,乒乓球教学视频但却能在老城的小巷中找到宁静的世界。出了清真寺不远,左手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岔道,进去之后拐几个弯便是一片空地,瞬间便逃离了喧嚣钻井生物。

在空地的一侧,一个酒店楼顶挂满了伞,突然感到了熟悉的文艺的味道。我对文艺小清新抱有怀疑的态度,作为一个游客,为什么就不能安静的来、安静的走呢?非要留下自己的想法,在古镇里面开酒吧、卖风味小吃。或许很多人不会觉得,但在这样的地方已经体会不到传统,而是现代文化的一种表象,古城便失去了灵魂。

庆幸的是,亚兹德老城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特征。为数不多的民居被改造成了酒店,居住在这里的小孩肆意玩耍,遇到游客会调皮地打个招呼。几个小女孩,看到我们手中的相机,便让我们给她们拍照。小巷内茶树菇炖鸡,坍塌的墙还是坍塌的,关上的门还是关上的,澡堂还是澡堂。偶尔几个妇女在自己门口卖着工艺品,夜幕降临便收了摊。


来到一座茶楼,门口写着楼顶有好风景,于是点了一壶茶,上楼来眺望古城的黄昏。波斯红茶口味很甘,放入方糖,则味道清甜。这里的方糖是特有的,像是自然结晶而成,在外面形成了棱角。糖是淡黄色的,直接吃起来很是清淡,像茉莉的味道,一点也不腻。天色渐渐暗下来,矗立的通风塔在落日的余晖下留下残影。远处山谷两侧的高山显现出模糊昏暗的轮廓,一轮新月升起,大清真寺传来唱经的声音,响彻全城。没有太多的造作,夜幕下,这是那个真实的老城。





二 传统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包车前往亚兹德郊外。一路上都是戈壁沙漠和突兀的高山,初到这样的环境,竟然也觉得很壮观。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座废弃的古村庄。登上村庄的制高点,看到整个村庄位于一个山谷的高坡上,山谷则是绿洲。村庄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过去房屋的格局却仍然历历在目。这些房屋并不高大,也许在古代,低矮的天花板更能给人安全感吧。村庄的另一边是一个聚会的场所,几群人在开放的包间中做着烧烤,我们很是羡慕。想想在这样一个人际罕至的遗迹聚会,是多么有趣和放松的事情。




离开村庄,我们往回走,随后便扎进了群山中。高原山间的景致是壮观的,白云在地面留下影子,并随风快速的移动。路上的车极少,山间的谷底平坦而开阔,让人心情舒展。在途中时,前方有辆车突然冲下了路去,扬起一阵巨大的灰尘。我们的司机开近后停下了车,好心地去询问发生的状况,不过好像是突然爆胎的原因,并没有什么大碍。车继续往前开了不多久,拐过一个弯在一座陡峭的山坡前停了下来。司机示意我们走上去,我们便在门口买了票。这里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地,中国人俗称的拜火教。我们沿着陡峭的楼梯上来,顶端是一个山洞,需要脱鞋了进去。山洞中心的一圈用围栏保护着,里面摆放着圣器,而后面的神龛内供着三团圣火。古老的宗教、原始的山洞,一切就像当初那样,只是人们的信仰已变。从山洞出来,望着前方的山谷,我很是佩服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圣地不在人潮之中九层妖楼,而隐藏在这样的山洞,怕是因为对自然的崇敬的吧。



从圣地出来,车子朝着梅博德的方向驶去,那是亚兹德北边的一座小城凌海天气预报,拥有几个具有特色的建筑,比如鸽子屋。到了梅博德后,我们并没有去鸽子屋,司机把我们带到了一座古堡。虽然是座完全不知名的古堡,但登上城头能够俯瞰整座城市,格外的心旷神怡寿喜烧西部片。从古堡出来,我们又去了一座集市,参观了毛毯博物馆。我们在毛毯博物馆里喝了一杯红茶,便打算结束这跑景点的模式。一来在外边酷热的环境下跑了一天,身体已经疲惫不已,二来景点看多了后确实有些厌倦了。我们跟司机说直接回酒店吧,司机惊讶的看着我们,两手学着鸟儿的翅膀扇动。我想他是不愿意我们放弃鸽子屋吧,但是我们无奈地解释说真的太累了。有时候留下几个景点也不是坏事,我觉得体验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满足了就好,并不一定要所有景点都逛个遍。留下些遗憾给自己去想象,也不至于让自己失去对这个地方的兴趣。




亚兹德老城东南角,水博物馆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广场。我们回到酒店歇了片刻,便出来在广场一侧的汉堡店吃了晚饭。虽然第一天德黑兰汉堡留下了太深的阴影,但亚兹德两天下来疲惫至极,所以我们挑掉里面的酸黄瓜后,竟也吃的很满足。尽管已经很累,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去城东的琐罗亚斯德神庙看看。为了减少步行的长度,我们跟着地图绕进了一条小路。小路经过的地区看上去并不是很高档的社区,两旁的房子是用黏土糊的墙,偶尔一两个人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从小路上驶过。这条弯曲的小路上有好些水烟店,但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看起来更加保守。几个身着黑袍的妇女带着衣着并不光鲜的小孩冤鬼村,用猎奇的目光扫视我们,眼神中多了些茫然。城市中有光就有暗,平日里接触到的伊朗是开朗的,而这里则是她的另一面。整条路上人不多,更多的时候就只有我们在路上走着,这里的保守气氛让我感到了一些不安。不过保守归保守,治安却仍然是好的。快到神庙了,风大了起来,刮起的尘土迷了眼睛。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区,这也让我明白伊朗不是新闻中的伊朗,也不仅仅是景区中的伊朗,还应该有普通人中的伊朗。
琐罗亚斯德神庙里的游客很多,神庙的左边是一个展示馆,展示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些历史和礼仪。神庙的正殿规模不大,里面是一簇据说燃烧了上千年的圣火。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每个人像流水线那样从一边的门进,然后从另一边的门出。我们跟着人群走进去,看到真的有一团火在燃烧。人们停留在圣火前的时间只有几十秒钟,于是纷纷拿着手机对着那团火拼命地拍照。毕竟拜火教流行的古波斯帝国太遥远,这火在人们心中大概也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景点罢了吧。


看完了圣火,我们决定走大路回去。太阳西斜,累的不行,我们就在路边的凳子上歇息了许久。回到汉堡店的广场,我们觉得意犹未尽,想到《Lone Planet》上介绍这附近有一家传统健身房,便决定去探访个究竟。健身房藏在广场的一条小巷内,当我们走进健身房的小门时,发现要10万里亚尔的门票;本来有些犹豫,但想到好不容易找到了,便进了去。我们拐进左手边的小门,经过一个通道,来到了这个健身房内。说是健身房,这里更像一个舞台。中间是是一块陷下去的圆形平台,周围一圈的地上坐满了前来参观的人。打节奏的音乐早就响起,我们赶紧脱了鞋,席地而坐。中央的平台上末世杀戮进化,十几个有老有小,体格健硕的人跟着音乐摆弄着健身器材。与现代的健身房不同,这些器材更贴近生活,有大棒,有杆子,还有铃铛。想象在很多年前,在人们为温饱而劳苦的时候,一群人在这里塑造着优美的体格。而这份传统传承了下来,他们不仅训练着身上的肌肉,而且注重身体的协调和灵活。人都是追求美的,我不仅赞叹,而且欣赏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的美。汪玲露


轶事
伊朗的汽车站大多建在城市的边缘,而亚兹德的车站则更是偏远,周围没有城市街道和居民楼。车站前开阔的广场旁边有一个专门的出租车港湾,不过由于乘车的人并不多,候客的出租车屈指可数。我们上了一辆私家车,在国内俗称“黑车”,不过因为即便是挂着牌子的出租车也是需要议价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区别。上车之后,我找了一个《Lonely Planet》上推荐的酒店,并在手机地图上指给司机看。但是伊朗司机的识图能力并不高蛇皮腿,也或许是不习惯用手机地图的原因,他们很少能够根据在地图上的位置明白要去的地点。前一天我们在伊斯法罕的酒店打车去Jolfa的亚美尼亚教堂,司机琢磨半天也没弄清楚地点,最后看到Jolfa下面的波斯文才明白了要去的地方。于是,当我把手机地图给司机看时,司机完全不知道要去哪。情急之下,司机用蹩脚的英文说出了”address”这个词。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预定酒店,所以不知道酒店的波斯文地址,而地图上只显示英文的。但是谢天谢地,谷歌地图上标了酒店的电话,我便在手机拨号盘上输入了酒店的号码(庆幸买了伊朗的手机卡),让司机去打这个号。电话打通了,司机讲的波斯文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大概是知道了要怎么去了。
司机的车开的飞快,中途还错过了一个岔道而不得不往回走,最后在老城外围的一条路上停了下来。司机下车跑进一家汽配店,看样子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而透过车窗,在亚兹德的艳阳下,左手边是老城密集而富有特色的房子。几分钟后,司机跑进车来,随后我们向左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我很担心我们的车会走进一条死路,因为在这样的巷子里掉头可不容易。车转了几个弯嗅密码,前方终于开阔起来,我们到了一片广场。这里有很多游客,广场的一周也是卖着旅游纪念品的摊贩。我们并没有预定酒店,所以实在不好意思让司机继续在小巷中寻找,于是便在这里下车了。
下车后,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中国人,而他正是我们昨天在伊斯法罕大清真寺遇到的那个人。当时我们在大清真寺的中央空地上遇到,也只是点了个头、问了声好,便各自散开了。对于旅行中的偶遇,我恐怕从来没有期待过再次相遇,所以再次看到他时,我感到很不可思议。或许是因为伊朗的外国人太少,给了我们一次意外的经历。他是今天早些时候到的亚兹德,而找到的酒店就在广场旁。得知我们还没有找到酒店后,他带我们到他的房间,那是一间半地下室,呈狭长形谢军碎心石,有独立的卫生间。房间的装饰不新,但是很考究,看上去很整洁。不过遗憾的是这家酒店满房了泰拉石太刀,况且他住的那间都要80美元,对我们来说太贵。道别之后,我们沿着广场旁的一条小路走着,虽然道路狭窄,但还是找到了《Lonely Planet》推荐的那家酒店。不过这家酒店也满房了,出来到门口时,一个人好心地指着路的一端说,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有很多酒店。抱着对《Lonely Planet》推荐的痴迷,我们还是决定去尝试另外一家名叫Kourosh的酒店博山信息港。
往前穿过一片绿地,好些小孩在这里玩耍,但是很快我们就看到了酒店的招牌,它的大门就像普通的民居一样。我们到亚兹德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好在这家酒店还有一间三人房,虽然会更贵一些,但还是决定住下来。Kourosh酒店同样是用一座波斯民居改造的,不过规模比卡尚的Eshan要小。酒店院子中央是蓝底的水池,两侧摆放着巨大的波斯躺椅,我们的房间在院子一角的楼上,可以通往楼顶的平台。虽说是三人间,但是格局十分局促,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便挤满了房间,卫生间和浴室则在楼下的另一侧。然而旅途劳累,一方遮阳的歇息之地,一口清冽的水便是最好的安慰。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