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优美散文欣赏中华民族之傈僳族(5639)-话下民族风情

时间:2016年08月09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529次

中华民族之傈僳族(5639)-话下民族风情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及丽江、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保山市、临沧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盐源、会理、会东、木里县,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和盐边县,西藏的察隅县。

傈僳族在中国有一个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个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3个傈僳族乡(四川省4个,云南省19个)。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境内群山横立、江河纵流,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从西向东相间排列,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以及云岭山脉,切割出一条深邃悠长的大峡谷,被称为怒江大峡谷或东方大峡谷。

怒江峡谷长310公里,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早春二月,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地迎来春天。沿着怒江溯流而上,两岸草木葱茏、油菜花金黄、桃花粉嫩,江水碧绿,好似翡翠在高山峡谷间蜿蜒,在雪山的映衬下闪烁着光芒。各种景致犹如世外桃源,充满勃勃生机。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隅,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是历史上进藏通缅要塞和茶马古道重镇,也是世界级品牌“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

傈僳族民族乡(23个)
四川省(4个)
凉山彝族自治州(2个)
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
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
攀枝花市(2个)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
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

云南省(19个)
丽江市(11个)
宁蒗县: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
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
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
华坪县:新庄傈僳族傣族乡、通达傈僳族乡、永兴傈僳族乡、船房傈僳族傣族乡

保山市(1个)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楚雄市(1个)
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
大理州(3个)
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
云龙县:苗尾傈僳族乡、表村傈僳族乡
迪庆州(2个)
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拖顶傈僳族乡
德宏州(1个)
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

阿考
“阿考”是撑天展地的英雄之神、傈僳族文化的创始人,是背祃的鼻祖,阿考为天地立新,是傈僳族崇拜的神圣祖师,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他身躯高大,身高5尺3寸,健壮、英俊、足智多谋、勇敢,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头上带斗篷,喜欢打猎,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上天走地、周游四方,左边挎战刀,弩箭不离身,右腰挂金铃,领着三对猎鹰和一对猎犬,能把死人医活、能治世间百病,扶正压邪,驱灭妖魔鬼怪,是人间爱戴的英雄之神。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僳僳族“阿尺木刮”
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民歌”

阿尺木刮
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维西县叶枝镇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北大弑母案,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僳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非遗项目阿尺木刮传承人李碧清。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就是这样用他们骨子里迸发的生命激情把他们的家园变成了“歌的海洋”。歌,播洒着欢乐,传递着希望;歌,变成了历史,凝成了文化;歌,更是傈僳族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要说的话”;歌,就这样以特殊的语言记载了傈僳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创世纪》、《生产调》、《逃婚调》、《种瓜调》、《牧羊调》、《金竹口弦调》、《结婚调》、《打猎调》、《种菜调》、《种麦调》、《盖房调》、《告状调》、《访亲调》、《请工调》、《生日调》、《过年调》、《丧葬歌》、《祭调》、《招魂歌》……,“傈僳族民歌”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刺绣制作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傈僳族高腔
阔时节
傈僳族婚俗
傈僳族民间传说
新山傈僳族“约德节”
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

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
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的器乐演奏部分是在整个“瓦器器十二脚”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起贝”以七把为一组,每把“起贝”的调弦音高分别不同;两把“吉资”分公和母调的音高分别不同,“菊律”是整个表演中的指挥家,自始至终只有一支“菊律”。三种乐器合在一起演奏出来的多声部是迄今为止最为和谐的傈僳族音乐。 抢救濒临失传的“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 阿妮在梳理“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时发现,在175个乐器师中,从一脚能跳到十二脚的已经没有了,有的只能跳到七八脚,甚至于大多数地方的民间艺人只能跳到第五脚。“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作为傈僳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

从2006年10月起,由阿妮一人,负责在维西县全县范围里,调查“瓦器器”还在存活的地方,包括只要关于有“瓦器器”蛛丝马迹的地方都没有放弃过,但始终都没有挖掘到最原始且完整的“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2012年8月,阿妮拼尽全力用了7年的时间,费尽周折,也只抢救回来1至9脚。直到有一天,阿妮在格坡洛村采风采访到了余新彪和余新中两个老人,在采访过程中,才知道他们是“瓦器器十二脚”的传习世家。
阿妮通过多次召集傈僳族数百名民间艺人,虚心交流,相互探讨,从1至12脚的跳法和规律反复推敲,反复考古,重新梳理了一遍又一遍,每个脚步的跳法,最后均获得180名民间艺人的一致认可与通过。阿妮终于挖掘出了真正的“瓦器器十二脚”。2015年9月7日,完整版的“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终于重新返回到民间,又回到了傈僳族的村寨里。2015年10月13日,失传几十年的“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第一次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迎宾晚会上演。2015年12月19日,参加了云南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在265个展演作品中“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获展演作品优秀奖(本次展演只设30个优秀作品奖),于2016年3月30日申请了“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著作权。2016年4月25日在维西三江姐妹傈僳族风情园举行了“维西傈僳族传统瓦器器十二脚”抢救成果展示,整整十年的时间,维西“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抢救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嘎且且撒勒舞
意为跳来美好的舞蹈,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72种舞蹈。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和日常劳动。舞蹈动作有扳包谷、纺麻、鸟儿河水、诓娃娃等日常生活内容,非常形象和生动,堪称真正来自生活的艺术。

葫芦笙和口弦
是傈僳族人生产劳动、节庆活动、红白喜事的重要伴奏乐器。通常葫芦笙的制作传男不传女。竹口弦又称“响篾”、“吹蔑”等,是用黄竹精心加工而成,是傈僳族妇女最喜爱的随身物品之一。

傈僳族高腔
傈僳族人也喜欢在朋友、客人甚至大山面前展示自己的歌喉。他们说道:“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傈僳族高腔高亢的曲调、优美的唱腔、自由的节拍,以及随意发挥的歌词,让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感受到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

傈僳族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八才三。老人成立了一个公益的民间艺术团,团员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利用农闲聚在一起练歌。只是来参加的年轻人很少,傈僳族民歌也同样面临着文化的冲击。 傈僳族民歌有“摆时”、“木刮”、“优叶”三大调。摆时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在傈僳族中流传最广。男女集体对唱,对歌时,男女各一人轮次领唱,众人再随着节拍边摇摆身体边合唱。歌词内容即兴而作,可以是农耕生产,也可以谈情说爱,可以是熟人间的打趣,也可以讲述历史传奇,有时像对话,有时像史诗,曲调热情奔放,歌词则讲究韵律和对仗,还要有大量的修辞,让内容更生动趣盘,可以说是傈僳族的脱口秀。

刀杆节--傈僳族勇士的节日
在云南怒江、腾冲、保山等地的傈僳族,每年二月初八,要举行"刀杆节"。按照"刀杆节"的习俗要先"下火海",后"上刀山"。届时,四村八寨的傈僳族汇集于寨外草坪上敲起铓锣,只见6名傈僳族汉子上身裸露,赤着双脚,勇敢从容地跳进火海,不断地在火堆上翻扑,模仿各种禽兽姿态,搅得火星四溅,勇士们又用双手捧起火炭在"脸上"擦洗,直至把火炭踏成碎屑,他们认为只有经过火的"洗礼",才会消灾免祸,第二天才可顺利"上刀山"。

"上刀山"在第二天举行。这天,人们将磨得十分锋利的长刀36把(或72把),刀口朝上作为模档,捆绑在高约15米长的两根木杆之间。它像一把天梯矗立在草坪之中,杆顶挂着彩旗和鞭炮,刀杆上系满了彩条和纸花。在铓锣和鞭炮声中,6名勇士接过敬酒,一饮而尽后开始上刀杆。他们纵身而上,双手攀刀口,赤脚斜放在刀刃上,手脚交替,鱼贯而上,直到顶端,这时鞭炮鸣起,会场欢呼雀跃。

阔时节--傈僳族的"春节"
每年的12月20日,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阔时节","阔时节"是傈僳语,意思是新年。 傈傈族的"阔时节"要过12天,表示一年有12个月。按照男九女七的习惯,第七天是妇女们的休息日。每到这一天,女子们不背水也不做饭。而第九天是男人们的休息日,也不背水,不做饭,不上山打猎。在节日期间,除了每家安排人轮流放牧牲畜外,其他的人一律不干活,尽情的玩。 "阔时节"来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更是打扮得舰丽多彩。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酿制烧酒,舂糯米粑粑,不仅留给自家人过节吃,而且作为礼品相互馈赠。

"阔时节"是傈僳族狂欢的节日。节日期间,怒江两岸热闹非几,对调子的。跳舞的,人们纵情狂欢,竹筏竞渡是活动的主要内容。一对对情人跳上竹筏,挥动双浆,一决胜负,以表示真正的爱情要乘风破浪后才能到达 幸福的彼岸。入夜后,歌声、琵琶、短笛和口弦声经久不息,通宵达旦,人们沉浸在欢快的舞乐之中。

禄丰县中村乡傈僳族同胞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阔时节鬼服兵团。初春的寒意挡不住人们的激情,来自中村乡、和平镇、金山镇及禄劝县等地的傈僳族同胞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兴高采烈的欢聚在河西村委会三家村,共同欢度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

“阔时”是傈僳族语的译音,是“岁首”之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在用青松毛枝搭建的迎宾门前,四个傈僳族姑娘手捧竹筒酒,在迎站两行的20多名傈僳族妇女歌舞声中,向前来参加“阔时”节的宾客敬献美酒。中午十二时,由一个在傈僳族颇具权威的“傈扒”主持祭拜天地仪式,宰羊杀鸡祭拜天地、供奉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傈僳族过“阔时”节,又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少不了唱歌打跳表演。在“阔时”节活动开幕仪式结束后,前来参加活动的傈僳族群众、附近的村民汇集到三家村刚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在葫芦笙的伴奏下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尽情地欢歌起舞。

“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人的传统表演绝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上刀山”表演中,表演者赤足逐级爬上由36把锋利钢刀捆扎的6米多高的刀杆顶端,锋利的刀刃全部向上,每把刀相距尺许。表演“上刀山”的傈僳族中年男子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爬上刀杆顶端后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向观众抛撒糖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夜幕降临后,熊熊的火堆燃起来了,四周围满了观众,在锣鼓声中,傈僳族男子们正一个个赤脚踩踏过在火中烧红的犁铧、跳进火堆中手舞足蹈,踢得炭火如钢花四溅却毫发未伤,表现出僳族男子坚强、英勇无畏的精神。

"来苏"--无字的情书
傈僳族青年男女的恋爱非常独特。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两小截茅草,一个完整的大蒜,一点儿槟榔和草烟,再加上两小片嫩绿的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并用红线包好,送给他爱着的姑娘。这就是傈傈族的树叶情书--"来苏"。 它的含义比较含蓄、幽默:每样东西都配有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以后两人要紧密团结,永不分离,槟榔和烟草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你含在口中;绿叶表示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好,表示似火一般地相爱。 当姑娘接到小伙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来。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清清白白。如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靠背,再加上一块木炭。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上一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还。当小伙子接到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追求这个姑娘了。

以黄牛作聘礼的姑娘--傈傈族的婚俗
尽管傈僳族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但要结婚仍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订婚要举行仪式。常常由双方父亲在公众场合下议定开心女鬼,然后由男女选定大吉日,请媒人去女方家商星彩礼。 傈僳族的彩礼非常独特。它是以黄牛数量的多少作标准来评定一个女子的身价的。一般的姑娘须4头黄牛作聘礼。如果相貌出众,那这位姑娘的身价则要高出一倍,如果男方家拿不出8头黄牛作聘礼,女方家是断然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如婚前女子已怀身孕,那她的身价就有所下降,黄牛的头数可以少一些;如怀孕后,男方不愿娶女方为妻,那就必须送一头黄牛、一个三脚架及一瓶酒给女方家,作为解除婚约的赔偿。

感情深一口闷--傈僳族的"同心酒"
傈僳族男女老少都有饮酒的习惯,因此每个人都有豪饮的海量。每当逢年过节,更是 村村寨寨美酒飘香。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打列壳"--喝"同心酒"了。


登埂澡塘会·春浴
怒江泸水登埂澡塘会是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传统民俗。登埂是一个距离云南边陲小镇六库不过十余公里的恬静山村,因附近的怒江江岸上有一片天然的露天温泉,一直是峡谷里一张广为人知的靓丽名片。

温泉的水温较高,池子里,每个人的脸颊都腾着红霞,额头上都有细密的汗渗出。冷冷的江风吹过,透过缭绕在温泉水面的袅袅雾气,我常不由得恍然四顾。一蓝到底的天空下,一个连着一个的温泉池边,是奔腾澎湃的怒江。两岸远远近近的巍峨山色,朦胧又缠绵。我深陷在这峡谷的底部,包裹着我的温泉是唯一的港湾。

当怒江变得碧绿娉婷,火红的木棉竞相绽放,大年初二开始,生活在峡谷里的傈僳人结束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后,就会穿上新装,背上炊具和食物,携家扶口地到怒江沿岸的天然露天温泉泡澡。泡澡时,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年龄性别,大家都坦然相对。唯一稍有改变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早年全裸同浴的习俗已基本绝迹,如今,男女都会分池而浴,池子里多了些穿着各式泳衣的身影。  

 
等夜渐渐深了,来去的人渐渐少了,登埂温泉开始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喧嚣了整个白天的温泉池,人声依旧鼎沸,驻扎在这里的人们继续点着火把泡澡,团团火光衬得苍茫峡谷中的月色愈加清冷幽远。离温泉池不远处,帐篷边燃起的熊熊篝火,照亮了周围溢满幸福笑容的脸庞,也照亮了身旁奔腾的怒江,以及远处影影绰绰的群山。人们把酒狂欢、踏歌起舞,一曲曲气韵悠长的“摆时”,久久飘荡回旋在峡谷上空。

自1980年起,官方把集会时间定格在大年初二开始(民间自发的前展后续要过一个多月),既作为节庆品牌打造,又方便群众健康生活、情感交流,既方便了纷至踏来的“泡客”“泡友”,又满足了猎奇者的求新求异的欲望,陪受青睐,如今看洗澡的比洗澡的多、镜头比人头多。

登埂澡塘与众不同,有三大特点: 沐浴江畔“冰火两重天” 登埂温泉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峡谷造就的天然露天泉眼,无数个串珠状分布在怒江岸边,与流淌着的来自雪域高原冰雪融化成的怒江水形成“冰火两重天"奇观,水质无色无味无杂质无氧化无污染,微量元素含量适宜,水温45一85度,庞青云外泡内饮,保健治疗相得益彰,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秘汤顶极"胡搞吧。

男女老幼、无主客之忌、无贫富之别、无等级之分,心无杂念,反僕归真,同泡一池,达到身体回归、精神回归、心灵回归、文化回归的高度融合。 天人合一,天体沐浴,是最原真、最古老、最朴素的澡塘文化,是康养佳品,是休闲胜地。

这里天空一尘不染, 这里歌声天籁一般, 这里微笑发自内心。这里可看到以物易物的物资交流, 听到远古走来的摆时, 吃到“洗澡水"煮鸡, 参与通宵达旦的“春晚”, 享受素不相识的“约泡”艳福, 体验“零距离”的时空, 了解弩弓是怎样做成的, 惊叹高手在民间的非遗绝技。

现在的澡塘会,除了传统的泡温泉洗澡、荡秋千、下火海、对歌等活动外,还有放映小电影、弓弩比赛、商品交易会等活动。最热闹的是在六库附近的登埂温泉和麻布河温泉举行的澡塘会。澡堂会是高尚的民族活动,请各位游客和摄影者尊重民族习惯。

“七人节”
“七人节”的来历 傈僳族始终把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每年的农历正月三十那天把大自然的生物、生态链排列为“一天、二地、三猪、四牛、五羊、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充分体现了“以食为天”自然观念。傈僳人把正月初七排为人的本命年来过,留传至今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七人节”。农历正月初七( 2月14日),祥云白龙潭的傈僳族群众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七人节。七人节现场充满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傈僳族的姑娘、小伙们身着节日盛装,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

祥云县傈僳学研究会和祥云县傈僳族文化传承基地的成立,标志着傈僳学研究的版图进一步完善,是政府与傈僳族同胞之间交流的桥梁,是挖掘、整理、传承、传播傈僳族文化的两大重要平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鲁建彪教授向祥云县傈僳族文化传承基地主任谷贵芬授牌,云南省民族学会傈僳族委员会会长邱三益向祥云县傈僳学研究会会长谷桂兰授牌授印; 祥云县白龙潭文艺队演绎《傈僳情》; 白龙潭小学的学生带来校园课间操《傈僳族酒歌》; 宾川县傈僳学会《纺织调》; 丽江傈僳文化研究会《请到傈僳山寨来》; 永平县傈僳族协会舞蹈《阔时嘎迟哇》 ; 东山乡老里么演出舞蹈《芦笙恋》。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委会白龙潭自然村的傈僳族群众都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七人节”。 米甸镇波罗村明星玉禾献唱原生态歌曲!

“约德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八便是新山傈僳族人的“约德节”,“约德”是约会的意思,“约德节”就是约会节。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马缨花开放了,红的、粉红的、紫红的、红白相间的,雪白的、黄的各种颜色的马缨花争奇斗艳,布谷催春,百鸟争鸣,万物复苏。

“约德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们都精心打扮自己优美散文欣赏,姑娘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平日都不佩戴的各种装饰品,小伙子们穿上整洁的服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三月十二至十八这七天齐聚到一起,尽情的歌唱,尽情的欢跳,用歌声、用舞蹈动作展示各自的英姿和美丽,传递爱的信息。当男女双方互有情意时,便双双离开集体,走入松林中,走进山花烂漫的原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约德节”从农历三月十二开始至三月十八日结束一共七天,在这段时间里,新山乡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山林间到处都是此起彼落的歌声。芦笙声声,入夜点燃篝火,通宵达旦,欢歌健舞,月起月落。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约德节”上找到自己心爱之人,并结成连理白头到老。

福贡······“傈僳族人的摇篮”
福贡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傈僳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74%,有“傈僳族人的摇篮”之称,有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多姿多彩,傈僳族的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一听到“优叶”和“摆时”,傈僳族群众就会跟着吟唱。福贡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挖掘保护傈僳族、怒族传统文化,强化旅游规划建设,着力把福贡打造成多民族和谐相处、多生物和谐并生、多文化和谐并存的“东方傈僳伊甸园”。

福贡县依托自然峡谷奇观、独特民族风情、立体生态资源、宗教文化历史等优势,紧紧抓住外界关注度最高、景色最美、民间文化最突出的石月亮来做文章,重点打造月亮山景区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充分展示怒江大峡谷“惊、奇、险、秀、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努力构建“傈僳之根,祈福圣地,石月亮的故乡,人神共居的福地——福贡”旅游品牌,吸引全国各地傈僳族游客、户外运动爱好者到石月亮寻根访友、攀月祈福。

德昌······四川省傈僳族最多的聚居县
德昌县是四川省傈僳族最多的聚居县,分布在金沙傈僳族乡、南山傈僳族乡,宽裕、巴洞、乐跃乡。德昌傈僳族早期居住在“窝勒” (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在清代嘉庆年间迁徙到德昌境内。因过去交通不便等原因,德昌傈僳族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旧时传统习俗。其原生态歌舞、服饰、婚俗、阔时节、口弦、葫芦笙、火草织布技艺、民间文学等。,“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服” 古老的民谣见证了傈僳族人在服饰方面的独特技艺。

阔时节,意思是新年或者春节。不同于云南华坪等地的傈僳族在12月20日开始的为期半个月的阔时节,德昌傈僳族的阔时节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十五,与汉族的过年比较类似。 如果你是秋冬季节来到这里,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会碰上一场婚礼。德昌傈僳族结婚不兴媒人,不讲究彩礼,婚前祝告家神、葫芦笙迎亲、坝坝宴、请拜仪式、新婚第一晚伴郎伴娘陪宿于新房内,这些细节,使得傈僳族婚礼既极富情趣,又内涵深厚。如今的傈僳族婚俗礼仪,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坐下来听听当地的老人讲讲傈僳人的故事。德昌傈僳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口头文学成为傈僳族悠久历史的记载,其形式包含神话、故事、寓言、民歌、民谣等等,有着傈僳族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目前傈僳族民间传说已经整体性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醉心于收集整理傈僳族文化的熊国秀老师,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与傈僳族人最喜欢的红腰带有关的传说,傈僳族人信奉媒山菩萨的由来传说,也双双成为州级非遗项目。走在德昌傈僳族山乡,最大的感受便是作为傈僳族中一个小小的群体,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能保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德昌傈僳族这个6000多人的小族群,却拥有多达14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电影
《弩》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与凶禽猛兽搏斗,及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弩弓与毒箭便是其中的代表。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作。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 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杀飞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体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了。毒药是用巨毒的野生植物黑草乌的根茎泡制而成的。将其涂于箭头尖端的小沟处便成了毒箭。这种毒箭毒性极强,箭镞射入肌体,一接触到血液,很快就会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身亡。

由于过去都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弩弓成为傈僳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人们出门弓箭不离身,耕作之余以射弩比赛为乐神圣铸剑师,打猎或解除纠纷,都以弩弓为武器,逢年过节,人们还进行射粑粑、射肉、射靶等娱乐活动。在傈僳山寨,有这样一种习俗,14岁的男孩必须拥有一把象征勇敢智慧的弩弓,射弩是傈僳族同胞必须具备的本领。

走路上学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娃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 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傈僳族电影《歌声飞出心窝窝》
《歌声飞出心窝窝》以半纪实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亲情的故事。

傈僳族题材电影《女头人》
在奔腾激越、云缠雾绕的怒江大峡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土匪头子山豹爷带人洗劫了傈僳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傈僳山寨。 傈僳族头人墨觉长老在嘶杀中死于山豹爷的枪口下后,一枚象征着傈僳族头人权利的米斯牛头印章不翼而飞,值得庆幸的是,墨觉长老刚出生的女儿娜斯雨大难不死。十八年过去了,娜斯雨在临时长老夏帕普的抚育下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按照长老会当年许下的诺言,等到娜斯雨十八岁时就会把傈僳族头人的位置让给她。然而,随着祭神日子的一天天临近,让夏帕普心急如焚的是米斯牛头印章至今还没有任何消息。 就在这时,一个叫李峡谷的年轻马帮仔来到了傈僳山寨。

李峡谷是十八前与墨觉长老喝过同心酒的马帮人李南雄的儿子,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送还保存了十八年的盒子。虽然,李峡谷到来后,娜斯雨对行侠仗义的他产生了好感,但身份神秘的李峡谷也在傈僳人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了找回被父亲当年藏在月亮山的米斯牛头印章,李峡谷和娜斯雨一起上路了。 然而,这一绝密的消息还是让仙来客栈的伙计阿开听到后告诉了蛰居山林的山豹爷。李峡谷在月亮山洞中找到米斯牛头印章后,山豹爷带人将两人抓进了他的巢穴。经过一场机智、勇敢的较量

《碧罗雪山》
该片由刘杰导演,非职业演员娜真叶主演,反映云南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傈僳族村民的生活,它讲述人与熊、人与自然的故事。
2010年获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中国新片展映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入围奖、最佳新人女演员奖两个奖项。 2010年获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及最佳音乐提名。 2011年获第3届悉尼中国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奖。 2011年获伊朗黎明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1年4月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新人奖提名、评委会大奖提名,获评委会大奖。 2011年8月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 2013年获第12届广西区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默小宝。 2016年获第7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2016年获澳新国际电影节(AFF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人文环境天鹅奖。

影片简介:碧罗雪山下的大峡谷,怒江水在深深的谷底奔腾不息,江边山上的一个傈僳族小村庄因木扒的婚礼而显得热闹非常。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爷爷多利拔却要迪阿鲁依照傈僳族的传统守着嫂子阿南恰,抚养小侄女阿亚长大成人。最让迪阿鲁烦心的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熊。附近山上的黑熊时常出没毁坏庄稼,咬死牲畜,他这个小组长既要宣讲国家环保政策还要跋山涉水去乡里索要赔偿。木扒偷剥了国家保护植物红豆杉树皮而被抓。为救儿子,木扒的父亲三大坡要把女儿吉妮嫁给村里的混混阿达换取彩礼。吉妮在出嫁的早晨,穿上新娘装,离开了村子,消失在烟雾迷茫的大山里……三个月后,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搬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

《索道医生》
电影《索道医生》取材于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优秀的共产党员、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邓前堆同志的真实事居范儿迹。邓前堆冒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往返于怒江两岸,为群众看病送药,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健康。

《索道医生》是以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生活为基础的影片,描写的是傈僳族的故事,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效果,所有演员都采用了傈僳族和怒族的非职业演员,他们呈现的原始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使得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丰满,也比较贴近现实。而影片也全部在云南取景拍摄,完美的还原了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从服饰,到日常生活,再到一些特殊的节日,都原汁原味,当地人的质朴与真情完全展现。使观众对于这个只知道名字的民族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傈僳族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傈僳族音乐
猎风组合
沐玖腊玛
他叫华秀益,乳名沐玖腊玛,生于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色德村委会。
华秀益,傈僳名:沐玖腊玛·华帕,傈僳族第一个影视歌演员。是“傈僳人组合”、”猎风组合“的创始人,发行原创专辑有《欢迎你到怒江来》等,新歌有《狩猎人》、《月亮告诉我》等....电影《索道医生》中饰演反1号巫医,荣获上海16届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组委会奖;《妈妈,我不想坐牢》饰演黑老大;电视剧《盾神》饰演反3号特务杀手,《湄公河大案》饰演船员;《卧底归来》饰演杀手等等....阿华不仅有天籁之音,而且会表演傈僳族“引火烧身”、“赤脚踩碎玻璃”、“下火海”等特技,致力于原创歌曲创作的沐玖腊玛同时也在寻找着能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在了解到他曲折而传奇的成长经历、看到他日臻成熟的演技后,年轻导演马子凯也萌生了要为他拍摄一部励志电影的想法,片名就叫《沐玖腊玛》,男1号非他莫属,拍摄场地则选择在他的家乡色德。“自己演自己,不需要像演别的角色那样再次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因为我呈现给观众的所有情节,都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沐玖腊玛所经历的,更真实,也更能入戏。”沐玖腊玛对即将开拍的电影充满了期待。对音乐、对演艺事业的热爱痴迷,让沐玖腊玛在一次次的艺术检验中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但愿最终抵达开满鲜花的彼岸。

傈僳部落组合
傈僳部落组合是一支来自迪庆傈僳族民间艺人歌手,组合创建于2013年7月份。成员有:灯思克、农杰、阿强。其中,灯思克是傈山人组合创始人,出版专辑《伤心的眼泪》2014年又创建傈僳部落,又出版了,《傈僳三杯酒》傈僳情歌等经典的傈僳族原创音乐柳琵琶。

依蓝雄乐队组合
依蓝雄乐队组合组建于2011年,至今已有4年的时间,他们都是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乐队组合成员有 《狼怕.东东》学名 (胡东华) 《狼帕.爱抱》学名 (胡林) 《扁氏.腊玛乃》学名(余南) 《狼帕.阿信》学名(胡文兴)四个人组成,他们从小一起在怒江边长大,从小一起唱着山歌,长大以后带着山里人的纯朴和坚强走出了山外。至今在外面一直用心灵在歌唱着 一首首傈僳族古老的原创音乐和民族与流行结合的自己原创音乐作品!他们的歌曲 以欢快,柔美的风格为主。 表达了傈僳族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依蓝雄组合曾在2012年出版了第一张原创音乐CD专辑《想念丽江》,《傈僳酒歌》等。

傈僳史组合
傈僳史组合组建于2014年12月,组合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是地道的傈僳族。为了同一个傈僳音乐梦想,他们走到了一起。不断学习借鉴前辈大师的优点,同时也在努力完善自身。组合风格为热情奔放、发音浓厚、表演自如,尽显傈僳族本色。组合成员有:瓦吉腊玛、哈巴冉帝。组合成员均为怒江州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傈僳族原创音乐基地成员和创作人!

三江姐妹
“三江姐妹组合”是一支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优秀组合团体,组合由三个漂亮的傈傈族女孩组成。她们分别叫阿妮、阿姹和阿嘟。三个傈僳姑娘能歌善舞、拥有令人钦佩的不俗唱功,表演风格以原生态傈僳唱腔为主。2011年参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原生态歌舞展演”并获得由中国文化部,国家电影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颁发的“山花奖”铜奖(“山花奖”属原生态最高奖项)和“优秀传承人奖”。

三江组合
云南著名傈僳族原创原生态音乐组合,他们生活在大山里,从小在爷爷奶奶的歌声中长大,他们用大山里的“自然”与“野性”和火一样的热情来歌唱民族原创音乐文化,自2004年组建以来出版过两张原创音乐专辑:《遗失的声音》和《足迹之音-等你归来》。 三江组合代表作品有《等你归来》、《跳醉傈僳寨》、《他乡想你》、《被遗忘的秋天》、《傈僳神话》、《嘿姑娘》、《足迹之音》、《三江迎宾》、《傈僳儿女》等几十首原创音乐作品,深受众多歌迷喜爱。曾参演并演唱过同名电影主题歌《背上歌声去远方》。

“猎人组合”
来自泸水县秤杆乡的斯扒古然(杨海清)、泸水县上江镇的腊然恰布(胡林忠)和洛本卓乡的琅兄阿诺(王玉龙)相同的爱好和梦想让三位年轻小伙萌生了组合一个乐队的想法。 “过去,我们傈僳人为了生存以狩猎为生,优秀的猎人是勇敢和智慧的代名词,今天猎人已收起了弩弓加入保护动物的行列,但猎人的精神值得世代传颂,所以我们组合取了这个名字。”斯扒古然缓缓讲起了“猎人组合”名称的由来侍弄的意思。“猎人组合”组建后,三位小伙也给各自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本民族艺名。“斯扒古然”傈僳语意为山里的男孩要像星星一样耀眼;“腊然恰布”傈僳语意思是姓胡的男孩如箭一样蓄势待发;“琅兄阿诺”是巴尼语,意为如虎一样勇猛。
“猎人组合”收到一条大喜讯——由他们原创并演唱的歌曲《傈僳然古门赖》,作为大南茂村村歌入选《第七届中国优秀村歌》。全国村歌大赛组委会这样评价这首歌:此作品富有浓浓的乡村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底蕴。

亚哈巴组合
《如花的阿妹》如花的阿妹 人美心也美,傈僳阿妹,阿哥日夜思念的你啊。你美如那高黎红杜鹃,怎不让阿哥挂心又挂肺。 人美心也美,心中的阿妹,阿哥日夜牵挂的你啊,你的笑容常在我的梦里面,怎不让阿哥挂心又挂肺。 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天南地北,今世再疲惫,你是我的安慰。为何对你挂心挂肺,不见你啊!痴情等待之后让我流泪义理巧克力。
亚哈巴组合:最初的组合成员是钱卫忠(刮史腊玛普),密有文(扁巴益),钱卫新(刮史腊玛乃组成),现在的成员分别是来自怒江的傈僳族歌手钱卫忠(刮史腊玛普)余南(扁史腊玛乃),丽江纳西族女歌手木木娜金,组合以演唱少数民族歌曲和原创歌曲为主,组合的原创歌曲《相见难》《流浪女孩》《怒江情歌》《阔时节》等在国内傈僳族地区乃至缅甸,印度傈僳地区广为流传,曲风生态、自然,朴实而不失新潮,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认可。

斯密沃然·玛依
中文名:熊仕,著名的傈僳族歌手,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人,现就职于丽江九天乐酒吧,倾心于创作。 1984年玛依出生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神调大全,一个将音乐作为信仰的民间艺人,即使音乐之路有许多的坎坷,遇到无数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音乐理想,要让更多的人听到傈僳族的音乐,让傈僳文化走向中国乃至全世界。 荡漾千年的回音 ,那是山谷里的歌声 ,血脉流着傈僳的血,在傈僳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刻,属于傈僳族的音乐文化也越来越被国内人所知,斯密沃然玛依在众多的傈僳族歌手中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和特点,目前在全国虽然名声不是很大,但是在丽江地区和香格里拉地区还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在我们傈僳族人心中他是傈僳族人的榜样,他在传承和发扬傈僳文化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作品中《忘不了》、《二十年》等我们都很喜欢。


吻丁
朱学文,傈僳族,2009刚刚出道,在昆明怒江大峡谷做歌手、2010回丽江组建哈乃组合、2011发行组合专辑《山里人》、2012北漂路2013参加拍摄傈僳族《被文明带走的女人》男主演,2014年参加傈僳族音乐合辑《三江天籁》、2014在丽江创办傈僳族主题的音乐酒吧“星空火塘酒吧” 2014发起必组织《为大山孩子唱首歌》大型演唱会、2015发行个人音乐MV单曲《祝酒歌》、2015年合纵签约艺人,凡声文化传播公司合作艺人。
麻小飞
来自泸水,自幼喜欢音乐,自学弹唱吉他,从对音乐的一知半解,到学创作歌曲, 一路走来,经历寒雪秋霜。2015年之前,跟胡三华组建了“三麻组合”,2015年,因为组合成员胡三华的离世,麻小飞加入了傈僳汉子组合。

传白林
1982年出生,云南保山芒宽人,同样因为背负音乐的梦想而启航在追寻美妙音符的路上。2006年,正式加入腾冲柏联和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加组合演出。先后加入过亚哈巴组合、马锅头组合,已有10年的演唱生涯。
李玉祥
1978年出生,怒江州泸水县人。一个内心坚韧执着,坚持十年,为音乐梦想歌唱的傈僳汉子。

阿娜思语
怒江州泸水县本土傈僳族歌手,人称“傈僳百灵鸟”! 2013年出版发行个人首张傈僳族语演唱个人专辑《怒江情歌》,并荣获2013年度怒江州艺术(创作)奖励出版发行奖。2015年被中国人类民族学研究会傈僳族专业委员会聘请为傈僳族原创音乐创作基地副主任,2016年担任傈僳族促进会云南省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和谐傈僳”微信公众号编审委员会编辑组成员。通过学习和努力,现已成为一名集演唱、主持和舞蹈表演于一身的艺人。

阿妮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巴迪乡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会员,三江姐妹傈僳族歌舞保护与传承协会会长,维西三江姐妹瓦器器民乐民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维西县文体广电局艺术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曾担任过编导,报幕姜昆简历,舞蹈,歌唱演员。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搬上舞台,带到中央电视台,并把“阿尺木刮”送到中央电视台《民歌博物馆》的人。
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民歌人物》《民歌版图》的录制并播放。同时在中央电视台上演了两台专场晚会:《三江姐妹原创音乐会》和导演直排的《神奇的维西》荣获过国内最权威的奖项,到过世界各地交流演出。曾带领一百八十个民间艺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的时间,把濒临失传的“傈僳族传统舞蹈瓦器器十二脚”抢救回来,并于2016年6月9日进行了个汇报表演。 “瓦器器十二脚”是维西傈僳族民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以傈僳族土乐器“起贝”、“吉资”、“菊律”三种土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以乐伴舞少则几人,多则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可以共舞的表演形式,非常震撼人心。在傈僳族地区广为流传,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瓦器器十二脚”的器乐演奏部分是在整个“瓦器器十二脚”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起贝”以七把为一组,每把“起贝”的调弦音高分别不同;两把“吉资”分公和母调的音高分别不同,“菊律”是整个表演中的指挥家,自始至终只有一支“菊律”。三种乐器合在一起演奏出来的多声部是迄今为止最为和谐的傈僳族音乐。

傅国英
傈僳族、维西县白济汛乡民间艺人,从小生长在歌舞之乡,所以我从小喜欢民族音乐但由于家境贫寒自幼失学,从小在家务农。但是有一个最大的梦想一直想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搬上舞台,走向世界,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我们傈僳族, 二0一五年八月十日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参与自编自导执排的乐声节目演唱《等待》。荣获铜奖 ,二O一O年维西县第二届傈僳族民间原生态歌、舞、乐展演中演唱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二O一二年三月代表维西县前往泰国参加傈僳族研讨会,中国梦云南情代表维西县去云南省二O一四年十二月群众文化"彩云奖"荣获彩云奖,二0一五年十月出了首张傈僳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专辑!

凰雀
1980年生于丽江黎明乡,因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2005年开始创作歌曲,2014年出版首张个人原创音乐专辑《山音》,歌曲《别再怀疑我的爱》经典、动听。专辑歌曲袒露了傈僳同胞简单、幸福、多情而浪漫的情怀,是对傈僳族民间濒临迷失的传统与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展开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激情再现。
MV专辑取景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以及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丹霞地貌之山水之间,MV里还配有惊心动魄的航拍美景,美不胜收... ... 专辑由从未学过音乐知识的美苍艺然.凰雀和一群来自田间地头的傈僳兄弟姐妹演绎而成,淳朴自然,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凰雀在博客中写到“我要拥有最真的自我 我要寻找最美的笑容 我要释放炽热的情怀 我要拥抱生命的彩虹”简短的文字就是对生活的告白,带着一份热情,带着一份执着,潜心创作傈僳族音乐,为傈僳族音乐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傈僳族特色村寨
新山傈僳族乡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的龙肘山脚,是四川省傈僳族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
米易新山傈僳族乡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一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明珠。位于横断山脉东部龙肘山半山腰的深山密林之中。全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绝壁万丈,泉水鸟语,山花怒放。具有原始、神秘、秀丽、幽静,妩媚、雄浑、奇绝等特点,天成地就,鬼斧神工,如诗如画。

新山傈僳族乡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因海拔的升高而由暖至冷,植物有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其自然景观可用如下词语来形容:万亩杜鹃、千顷松涛、百丈幽谷、十里画廊、危岩飞鹰、神秘深箐、龙肘日出、苍茫云海、河谷金辉、白雪红日。特别是新山傈僳族乡的万亩杜鹃,当你到达海拔2500米以后,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闯入了杜鹃王国,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年的4月初到6月底大约100天左右),色彩斑斓的杜鹃花怒放,在县崖畔,水沟旁,山坡上,延绵不绝直到海拔3300米的龙肘山顶,漫山遍野,争奇斗艳,山风吹来,花海如潮,满山遍野全是杜鹃花。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八便是新山傈僳族人的“约德节”,“约德”是约会的意思,“约德节”就是约会节。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马缨花开放了,红的、粉红的、紫红的、红白相间的,雪白的、黄的各种颜色的马缨花争奇斗艳,布谷催春,百鸟争鸣,万物复苏。
“约德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们都精心打扮自己,姑娘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平日都不佩戴的各种装饰品,小伙子们穿上整洁的服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三月十二至十八这七天齐聚到一起,尽情的歌唱,尽情的欢跳,用歌声、用舞蹈动作展示各自的英姿和美丽,传递爱的信息。当男女双方互有情意时,便双双离开集体,走入松林中,走进山花烂漫的原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约德节”从农历三月十二开始至三月十八日结束一共七天,在这段时间里,新山乡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山林间到处都是此起彼落的歌声。芦笙声声,入夜点燃篝火,通宵达旦,欢歌健舞,月起月落。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约德节”上找到自己心爱之人,并结成连理白头到老。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
位于大姚县城边远的金沙江南岸,百草岭北麓的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是一个聚傣、傈僳、彝、白、苗、汉6种民族为一体的“民族大家园”。 湾碧乡地处两省、两州、三县、五乡的交界处,是楚雄州六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大姚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浓郁的民族风情逃离坎大哈,长期以来素有“彝州小版纳”之称,是传说中“青哥”“红妹”的故乡。

松坪傈僳族乡
是以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位于永胜县城西北,距永胜县城54公里。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8679人,全乡幅员面积290.8平方公里。东与光华乡毗连,南连大安乡以五郎河为界,西与古城区隔江相望,北与宁蒗县接壤,辖松坪、树底、米厘、岩头、上啦嘛、下啦嘛、永红、撒坝子共8个村委会52个村民小组。松坪乡同丽江隔江相望,是金安电站坝址和库区主要所在地,坝址上端有二千多亩的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民族文化浓厚。是待开发的旅游宝地。松坪傈僳族乡地势西高东低,区域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在这里,主要居住着傈僳族、彝族、普米族、纳西族、壮族等八种民族。其中以傈僳族人口较多,而普米族文化也是松坪乡的一大特色。世居境内双河、营山、玉水他留山的他留人裂解符文,具有独特神秘的民俗文化,存有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留坟林和古城堡遗址及他留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他留文化。

大南茂自然村
大南茂自然村是全国340个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傈僳族古歌“三大调”木刮、摆时、优叶和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艺术蜚声四海。

下勐劈村
德宏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是德宏州唯一的一个傈僳族民族乡,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边塞战略要地,是盈江县出入境的重要通道。地处盈江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东与支那、盏西两乡接壤,西北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

苏典乡下勐劈村是一个纯正的傈僳族村寨,正月初五,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迎来了傈僳族的民族节庆阔时节。民族文化广场旁的苏典村下勐劈村民小组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村里的57户傈僳农家23家客栈全部客满,整洁的乡间道路上不时可见兴致勃勃观赏村景的游客。身着传统服装的栋兴强在厨房里帮忙,一边炒着花生米,一边和住在家中客栈的上海游客韩先生聊着天。终于有点空闲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初一到现在,客栈就没空过,这几天还不断有人打电话来问有没有房。” 栋兴强的家庭客栈就是盈江地震后县里补助改造的傈僳民宿。

下勐劈村民小组依山傍水,在知名的景点黄草坝旁,又有丰厚的傈僳文化底蕴,比较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当地将下勐劈村民小组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来打造,县里整合2800多万元资金,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将村民小组下的荒地改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泥路改成石板路,路旁修建水泥护栏。在好政策的扶持下,下勐劈村民小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傈僳木楞房、房前的小花园、屋后的农户家,组合成一幅和谐的农家景。

同乐山寨
同乐山寨是现存最大的傈僳族聚居群落,进入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蜿蜒曲折,人们常说的易守难攻就是这样的地方,为了便于山寨的居民进出,在今年贯通了直达村口的公路,拐过山脚之前处于山寨的对面,木楞房的错落就给人视觉上的震撼,让人难以想象还有人群体性的隐居在这样的地方。

沿着山坡修建的房屋和房屋旁依山势开垦的耕地,没有过多的加工,没有这类地形常见的梯田,只是简单的刀耕火种除去杂草树木,一切都这么原始,如不是这条公路的连通和隐约可见的电线,很难辨别自身处的年代。这闭塞山寨的居民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搬去了山下,易守难攻的地势已经在这个时代失去了意义,寨子里的大半房屋都已空置,以狩猎为生的傈僳族已经渐渐的转为了放牧农耕的生活方式,而能一窥原始生活的就仅剩高亢悠扬的傈僳族纯人声歌舞阿尺目刮了。
打猎的时代在傈僳族的生活中不仅已经终结,以前曾被当做狩猎目标的滇金丝猴如今也住进了保护区,这有着厚厚嘴唇和莫西干发型的性感生灵因为稀有珍贵被列为和大熊猫同级的保护动物,成为了维西县的一张名片。

施坝村
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施坝村第五届阿尺木刮节暨傈僳族传统文化文艺表演活动将于本月农历十五(2月16日)隆重举行,届时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原生态的唱腔、傈僳族歌手的激情演唱和欢快的阿尺木刮舞蹈。还可以体验傈僳族人最酷爱的运动——射弩。

施坝村位于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西部,全村共有302户, 1092人,它是一个纯傈僳民族居住的村庄,它以傈僳语“施坝”命名,施坝被译为草木茂盛的地方。从古到今,整个村庄的风景秀丽迷人、自然风光优美,特别是以石月亮、仙人洞、施坝温泉等景点吸引着村庄外的人们前来观赏、烧香、疗养。 阿尺木刮节的举办,旨在传承和保护傈僳族文化,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丰富施坝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每一届的阿尺木刮节施坝村民们身着傈僳盛装欢聚一堂,用最质朴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优良的传统风俗文化。

杉木沟村
四川德昌县南山乡的杉木沟村有137户,468人,全是傈僳族。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林中,他们的祖先以狩猎为生,现在的年轻人仍在山林中飞奔,甚至可以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追逐,他们把树上的野马蜂捉来放在自家屋檐下养。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中国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最全的公众号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qq:3374591241
电子邮箱:3374591241@qq.com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