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酸奶吧东坡食记(10)拾遗补阙-掌门的成语大会

时间:2015年04月09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369次

东坡食记(10)拾遗补阙-掌门的成语大会中段反导
今天掌门东坡食记的主题是,“拾遗补阙”,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拾遗补阙”,意为捡取遗漏,弥补缺失。或者是指写文章的时候,搜集整理被遗漏的事情。也有指摘他人缺点过失的意思。举个例子来看:《晋书·江统传》:“臣闻古之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献可替否,拾遗补阙。”
不过掌门想提醒大家请注意一个问题,成语拾遗补阙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换成查疑补缺深海喂食者,查漏补缺,这两个汉语词汇,意思不会有大的差别郭今秋。但万万不能说成拾遗补缺。

“阙”的本义是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后来演化出,缺点、错误、缺口、缺失、毁坏、挖掘等意思。“拾遗补阙”这一成语的由来与古代“拾遗”、“补阙”谏官制有直接关系。如改成“缺”,“补阙官”变成了“补缺官”,“拾遗补阙”这个成语就没有根据了。成语词典里有“拾遗补阙”的条目,但没有拾遗补缺,也没有查疑补缺,查漏补缺。
“拾遗”、“补阙”是唐代及以后的官名,都是谏官。唐武则天垂拱元年设置左右补阙官职,是从七品上的小官,但权力不小。负责对皇帝扥规谏以及举荐人才,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后世历朝皆有设置,直到明成祖朱棣年间才撤销。我们熟悉的诗圣杜甫,就曾任左拾遗,后来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昨天写到了,吴远游和苏东坡的交往,两人年纪相差三十多岁,但患难见真情,有机会见面晤谈的时候,都是东坡最潦倒的时期。二人的交往中留下了不少诗作佳话。国人的习俗古今皆同,好友相见免不了吃吃喝喝,吴远游曾经到惠州探望贬官的苏东坡,大半夜的给东坡做了两个煨芋头,苏学士吃的开心还写下了《煨芋帖》。

除此之外,元代李杲的《食物本草》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坡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吴远游好养生之道,推荐东坡先生食粥以保养脾胃是有极大可能性的,此事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就不可考了。而东坡先生投桃报李,也曾请吴远游吃冬笋饼和蘑菇馅包子,并题诗一首《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写这些诗作的时候,东坡先生没想过后世的人,正是凭借着文字来寻觅他一生的踪迹,字里行间散发的味道,余韵悠长。
在感念东坡先生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基因的强大。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里这段话说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老泉,一个大器晚成的典范。郦波教授告诉我说,苏洵开始发奋读书后,不仅学业有成,一代文豪苏轼也是此时出生的,三年后苏辙也呱呱坠地。当时在蜀地流传一首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好家伙,天地灵气全被着父子三人炼化一空。可若没有三苏的巨大影响力,千年之后还有几个人知道眉州是哪里?
看了没有重装魔,书读得好,后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据说微不足道造句,苏辙兄弟登科后,苏洵写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但千古留名的文人,往往仕途蹭蹬仙界修仙,命运多蹇,李白杜甫一生潦倒彼得潘读后感,东坡三次贬官,一生功业,只在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取名遯佛萨,小名干儿。苏东坡感慨于自己命运的蹉跎罗平锌电,赋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此时的东坡哪还有登科及第时的意气风发?东坡在《沁园春.赴密州》一词中写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当时的人也很同情苏东坡的遭遇,想不通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此真实善良,毫不虚伪做作,具备读书人一切美好品格的人,在官场上却处处碰壁,屡遭不公。人们无法理解只能归结于命运的安排,否则一切理想和信念都会坍塌,怀疑人生是走向深渊的开始。
宋人笔记《清波杂志》里,讲述了东坡被贬儋州过梅岭时的一个小插曲。东坡南迁马尿烧,度岭次,于林麓间遇二道人,见坡即深入不出。坡谓押送使臣:“此中有异人,可同访之。”既入,见茅屋数间,二道人在焉,意象甚萧洒。顾使臣:“此何人?”对以苏学士。道人曰:“得非子瞻乎?”使臣曰:“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道人相视而笑,曰:“文章岂解能荣辱,富贵从来有盛衰方春明。”
同时代的一本《瑞桂堂暇录》干脆把一切都归咎于虚无缥缈的宿命,杜撰出了一个很玄幻的故事:“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其迁谪辛苦者,坡答曰:‘此乃骨相所招。酸奶吧少时入京师,有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今日悉符其语。’”看了这样的说法后,很感慨,东坡先生不是敏感的类型,一颗玻璃心在这样的折磨中,会粉身碎骨的。
好了,这方面的内容不多说了,主题是东坡美食。没有高压锅的时代,做饭炒菜遇到难熟的食材会有些麻烦,比如炖肉熬豆粥之类的卓杏生,所以古籍当中说道此类食材,经常能看到需要煮上一天或者更长时间的记录。过去家里要做点豆粥,有经验的老人都会提前就把豆子泡上一宿,第二天先煮豆子,到半熟的时候才会下米熬粥,要不然不是糊了就是米烂豆不熟。

《山家清供》介绍豆粥的时候,用的是东坡一首诗中说的方法,也可以较快速的吃到豆粥的方法幽兰剑。“用沙瓶烂煮赤豆,候粥少沸,投之同煮,既熟而食。”苏东坡原诗的名字很直白就叫《豆粥》:君不见呼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肖玉璧。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多美人。萍虀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岂知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周厚恩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东家去。
头四句说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大将军冯异的一段故事,刘秀的字是文叔,更始二年,王郎在邯郸起事,刘秀率军从蓟城疾驰南下兴远斋,跑得太急车轴都断了,深夜时分到赶到了滹沱河下的芜蒌亭。当时天气寒冷,一行人狼狈不堪,幸亏冯异送上豆粥,才“饥寒俱解”。第二天到了南宫县,又遇到了大风雨,邓禹和冯异生了堆火,刘秀烤干了衣服,冯异又煮麦饭给他充饥。此后,冯异随刘秀击破王郎,平定河北,被封为应侯。这一段君臣佳话,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就是一碗豆粥。
后面四句说的就是石崇石季伦的典故了,石崇在洛阳的别墅名为金谷园,极尽奢华之能事,来了客人珍馐玉馔不提,单是劝酒的侍女就令人目不暇接。石崇有个恶习,侍女敬酒,如果客人不喝的话,就将侍女杀掉。一般人在这时都会把酒喝掉,偏偏王敦不买账,石崇为此连杀了三个侍女,王导看不过去,劝他赶紧喝酒,王敦说,他自杀自家人,关我什么事!王导回家以后,叹息说:处仲心怀残忍,如果身居要职,是不会有善终的。
《世说新语·汰侈》里记载,当时的人们对于石崇酒宴上的两种食物感倒很好奇:“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恒冬天得韭蓱虀。”需要长时间熬煮的豆粥历劫俏佳人,竟然可以“咄嗟便办”,几乎是一个呼吸的功夫包笑公堂,豆粥就端上来了,后来咄嗟便办就变为了一个成语,比喻花费的时间很少就把事情办好了。再有就是冬天的时候,石崇家的桌上还能见到新鲜韭菜做的蘸水调料,在没有蔬菜大棚的古代,寒冷的冬日能吃到新鲜韭菜,很是让人惊讶。

后来王恺花钱买通石崇的家人才知道,冬天吃到韭蓱虀并不难,没什么玄妙的,把韭菜根从地里挖出来洗净,再摘一些冬小麦的幼苗,和韭菜根一起捣碎,既有韭菜的香气,幼嫩的麦苗看起来也很像是新鲜的韭菜。而石崇家的豆粥,说出来就更简单了,先把豆子煮好晾干磨成粉,来客人的时候,把豆粉倒入白粥里,马上就可以上桌。掌门寻思,如此说来,石崇可以算是方便食品的鼻祖啊。
而东坡先生的粥自然很讲究,粳米用地碓舂好,地碓是借用水力来给谷物脱壳的一种工具,是古代的一种机械设施,比人工省时省力,而且舂出的米,能最大化的保留营养价值,既美味又养生。沙瓶就是类似先进砂锅的一种沙罐,砂锅传热快,散热慢,保温能力强,用砂锅煨出的汤的滋味鲜醇储世新,用砂锅熬豆粥,不但豆子很快就可以酥烂文托拉,而且香气四溢蒙托克怪兽。东坡先生到了鸡鸣之时,就知道豆粥做好了,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撒拉着鞋,忙不迭的喝粥去了。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