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dj130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蒲津国学堂

时间:2018年12月23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595次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蒲津国学堂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暗纹面罩,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好朋友背靠背,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13.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1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总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②有取舍③有发展
医家一: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②《医方精要宣明论》(又名《宣明论方》)③《三消论》,学术理论: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则──温清寒燥热
玄府气液说──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
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②消中③肾消,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刘完素)
医家二: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1.《脾胃论》2.《内外伤辨惑论》3.《兰室秘藏》
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2.劳役过度3.七情所伤,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2.论病重邪3.祛邪安正
“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
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代表著作:1.《格致余论》 2.《局方发挥》: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学术理论:1.相火论(详见问答题)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3.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4.阴升阳降论──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气血而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治疗经验: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3.治疗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4.噎膈:韮汁牛乳饮5.疝痛:疝气方6.痛风:二妙散7.痿证:(健步)虎潜丸
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代表著作:1.《类经》2.《类经图翼》3.《类经附翼》4.《景岳全书》5.《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医易同源”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伟光汇通。命门理论:(问答详见PPT相关内容)张介宾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开创了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治疗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阳虚──右归丸(从阴引阳)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主要著作有《瘟疫论》学术理论:提出天地六淫之外的致病因素──杂气,侵犯部位:募原(或膜原)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治疗经验: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 “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治疫之全剂──三消饮
医家十一: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林改错》。学术理论:认识到“灵机记性在脑”补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法(创分部治疗血瘀方法):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少腹逐瘀汤──冲任虚寒、少腹积块,另,古下瘀血汤──治血臌,身痛逐瘀汤──治血气阻塞经络的痹证。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本源为元气亏损,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
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刘河间:“心火暴甚,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缪希雍:“内虚暗风”。李东垣:“本气自虚”张介宾:阴虚 “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
朱丹溪:“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叶天士:“阳化内风”
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2.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⑴病因 ①饮食失节 ②劳役过度 ③七情所伤⑵病机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⑶症状 ①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②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⑷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⑸治疗①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蚰蜒有毒吗,流通
3.试述朱震亨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身,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五性厥阳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努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治法方药
4.叶天士的脾胃分论和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治疗:①治脾宜升:甘温扶脾,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类②治胃宜降:甘平或甘凉濡润法,沙参、麦冬、扁豆、竹叶──麦门冬汤类
5.吴有性瘟疫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
二、戾气的五大特性──①物质性②致病性③偏中性④专发性⑤传染性
三、戾气的传入途径──“邪从口鼻而入”
四、感染部位──邪在膜原
五、治疗方法与方药:疏利膜原,创制达原饮、三消饮,主要用草果、槟榔、厚朴等。
6.张景岳是如何论述阴阳的常与变?
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
一、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
二、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阴虚发热──“补阴抑阳”
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四、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
7.试述治吐血三要法。
①“宜行血不宜止血”──吐血的原因是血不循经,行血则血亦自循经络,而无溢出之患。假如见血止血,则可能引起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而复出。 ②“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③“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若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脾胃,脾不统血则血越不能归经矣。故以降气之品,导火下行,既稳妥,又防患未然。意义──(1)用和血行血法以防止络脉瘀阻(2)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3)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4)苦寒降火,最易伤中,降气之法可免致脾胃损伤,体现缪氏重视脾胃的观点。
8.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9.试述喻昌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创见?
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0试述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所以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即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认为以部位而言,“邪非在表”,所以“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所以“攻之不驱”,“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为此他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之为虫蚁搜剔法。
11.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
 三、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内。每空0.5分,本大题共10分) 1.《黄帝内经》一书,包括_____与_____各81篇。 2.伤寒学派始于_____,盛于_____。 3.李杲,字_____,晚号_____,金代_____人迂组词,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 4.刘完素认为“行血则_____,调气则_____。” 5.朱丹溪治疗郁证的代表方是_____。 6.李中梓说:“气血俱要,而补气在_____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_____之上”。 7.喻昌的学术成就影响较大者是“_____”和“_____”。 8.叶桂认为补任脉之阴当首选_____,补督脉之阳当首选_____9。王泰林辨治肝病的纲领是,以_____、_____、_____为纲。 10.麻九畴,字知己,是_____的入室弟子。   四、判断题(下列命题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8分) 1.温补学派是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延续。() 2.张锡纯理论上的衷中参西,即以中医为主体,参照西医之说,进行文字上的比附而已。() 3.钱乙创立了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 () 4.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补土派有启示作用。() 5.“气有余便是火”的著名观点是由刘完素提出的。() 6.孙一奎认为“三焦、包络为相火”与朱震亨“相火论”的观点相一致。() 7.“大气”一词,首先见于《伤寒论》。() 8.叶桂认为,久病人络,治疗不可企求速效,当以丸剂缓攻为上。()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本大题共16分) 1.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创始医家是谁? 2.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如何认识的? 3.缪希雍“吐血三要法”是什么? 4.简述王清任对血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  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本大题共16分) 1.试述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李中梓脾肾同治的主要特点。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答案
三、填空题 1.《素问》《灵枢》 2.晋唐明清’ 3.明之东垣老人河北真定 4.便自愈后重除 5.越鞠丸 6.补血滋阴 7.秋燥论大气论 8.龟板鹿茸 9.肝气肝风肝火 10.张从正 四、判断题 1.√2.√3.√4.√5.X 6.√ 7.X8.√ 五、简答题 1.答: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以火 热论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 《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大倡“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主张药用寒凉,成为河间学派的创始医家。 2.答:钱乙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化迅速。 3.答:(1)宜行血,不宜止血:认为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所致,故行其血,通其瘀,则血行经络,不求其止而血自止。(2)宜补肝, 不宜伐肝:吐血者,肝失其职,不能藏血所致,养肝则肝气平,施其藏血之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得止。因此,宜用柔润之品养肝柔肝。(3)宜降气,不宜降火:“降气即降火,气降则火自降,气降则阳受于阴而火自潜。”治以调肝清肺、养脾宁心、补肾下气、养阴清热诸法,调和脏气,使气血冲和。 4.答:王清任辨治瘀血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根据瘀血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主治之方,可称之为分部治疗法。他把人身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在内以膈膜分为上下两段,膈膜以上为胸中,又称为血府;膈膜以下为肚腹。王氏立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之症。此外又有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子的少腹逐瘀汤。此之四方为王氏主治男妇血瘀诸证的主方,临床最为常用。 六、论述题 1.答:“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关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这一认识是根据《内经》的观点,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 的现象及人体生理特点与病理状况而得出的。 (1)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朱氏认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精难成易亏,不与阳气相配。在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中,阴精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幼稚与垂暮之年阴精皆不足,故阴与阳相较,则阴不足而阳有余。 (2)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朱氏还认为人之一生经常会遇到各种情欲刺激,而这些刺激往往通过心而影响到相火,导致阴精耗伤,势必加剧“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六指黑侠,造成疾病产生。 (3)人之阴阳动静,动多而静少,朱氏认为自然界离不开动与静,阴与阳两个方面,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其中动是基本的、主要的,是化生万物的主体。对人体而言,亦是如此,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往往动多静少,“动易而静难”,由于人之情欲无涯所以相火妄动,耗伤阴精的病变时常发生。从而亦得出“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结论。总之,朱震亨认为人体阴精难于充足,而相火易于妄动。因此,保持阴精充足,勿使相火妄动,亦即养阴抑阳,则成为人体养生、防病的关键。 2.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李中梓提出了脾肾先后二天都应重视的观点。认为脾肾二脏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故诊治疾病十分重视脾肾是否亏虚。诊脉之时需重视脉中的胃气与肾气的盛衰。冲阳为阳明胃经之俞穴,此处之脉象可知胃气之盛衰。太溪为少阴肾经之俞穴,此处之脉象可知肾气之盛衰;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六味丸壮水,肾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方法有三: (1)脾肾并重同补,特点是: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治肾不拘于滋腻呆滞,随证化裁,灵活变通。(2)补肾为主兼以补脾,如以肾虚为主者,以甘寒补肾,又恐其滋腻碍脾而佐以砂仁、沉香之类;脾虚者加人人参等品。(3)补脾为主兼以补肾。
各家学说试卷
四、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血证论》作者为 。
2、对伤寒论的研究最早应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的医家是。
3、吴师机治中焦郁积的膏药是___________。
4. 叶天士的通络之法,除选用活血药物配伍之外,又配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品,以___________,或配伍_____________药物,以_____________。
5.王清任治癫狂的代表方剂是-----------。
五、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各题。共30分,每题5分)
1、伤寒学派内部明清三大派包括哪几个派别?其学术主张各如何?
2、简述叶桂的胃阴学说。
3、简述张从正“邪气致病说”。
4、简述吴有性的“戾气”病因说。
5、简述缪希壅“治吐血三要法”的内容。
6. 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内容
六、论述题(请详细论述下列各题。共30分,每题10分)
1、试比较李杲与朱丹溪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2、详述李中梓治疗泄泻九法。
3、你是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的?对中医未来发展有什么想法?
各家学说试卷参考答案
三、各词解释(每题2分)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指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
真阴之用 :指命门的功用。命门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三本二统:绮石治虚劳,注重肺脾肾三脏,称为“治虚三本”,三本之中,尤重肺脾二脏,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成为二统。
反兼化:指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反见胜己之化,即会向相反的,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四、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唐宗海2.孙思邈3.金仙膏4.辛散 温通 香窜 宣通气机 虫蚁之类 搜剔络中之邪5.癫狂梦醒汤
五、简答题(共30分,每题5分)
1、伤寒学派内部明清三大派包括哪几个派别?其学术主张各如何?
明清三大派包括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2分)
明清三大派包括主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于是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大加改定。(1分)维护旧论派尊王赞成,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成无己的注释,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1分)辨证论治派认为,不必追究何为仲景,何为叔和,只要临床有效即可。(1分)
2、简述叶桂的胃阴学说。
叶桂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1分)脾喜刚燥,胃喜柔润,(1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1分)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2分)
3、简述张从正的“邪气致病说”。
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2分)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都能发生病变。(2分)血气流通:邪气影响导致血气壅滞不通。(1分)
4、简述吴有性的“戾气”病因说。
明代医家吴有性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温病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湿、非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在。(2分)戾气不同发为不同的疾病,鸡病鸭不病易碎双腔龙,牛病羊不洪荒旧时病,人病牲畜不病(2分)戾气侵犯人体从口鼻而入,否认邪从皮毛侵人之旧论。(1分)
5、简述缪希壅“治吐血三要法”的内容。
宜降气不宜降火,降火药苦寒伤阳,易留瘀,降气药比较平和,气降火亦随之而降。(2分)宜行血不宜止血,用行血药通瘀血自止,,若用苦寒凉血止血,止则血凝,血凝必发热,变生它证。(2分)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辛燥辛热之品劫夺肝阴,阴愈亏,气愈升,而血不能止,补肝柔润之品,使阴生阳降,其血自止。(1分)
6. 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内容
朱丹溪相火论包括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部分。其相火之常是论述相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维持人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2分)其相火之变是论述人体的相火妄动的病理状态,此相火妄动丹溪认为是由于醉饱、房劳、大怒、心火等皆可诱发相火妄动;(2分)相火妄动则易耗伤阴精,阴虚则热,阴绝则死。(1分)
六、论述题(请详细论述下列各题。共30分,每题10分)
1、李杲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何区别?
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2分)脾胃受损大唐军魂,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4分)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2分)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为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2分)
2、详述李中梓治疗泄泻九法。
李氏强调泄泻之发生以湿为主因,脾土为主脏,治疗上提出治泻九法:(1分)以湿邪为主,宜用淡渗法,代表方是六一散、四苓散等;(1分)脾气下陷所致者,宜用升提法,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和升阳除湿汤;(1分)热淫致泄宜用清凉法,代表方是戊己丸、承气汤等;(1分)脾气不足者,宜用燥脾法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1分)命门火衰者,宜用温肾法,代表方有四神丸、八味丸等;(1分)泄泻日久肠道滑脱,宜用固涩法,代表方有赤石脂禹余粮丸等;(1分)因痰气食水诸邪阻碍脾运致泄泻者,分别采用祛痰、理气、消积、逐水之“通因通用”法;(1分)泻痢不止又有急迫下坠之感者,常在方中加入甘草等品,此取急者缓之之意;(1分)泻下日久统摄无能,精气不收,胡中惠李氏常用酸味之品收之,方用乌梅丸等。(1分)
3、你是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的?对中医未来发展有什么想法?
阐述自己的观点。
医家一:孙思邈1、生平:初唐。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强调医德。“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学术理论之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为了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他还主张“学淡食”,朱丹溪“茹淡”。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善养性者线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⑥服食、服水⑦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及老年人的防治。5、学术理论之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7、中风治疗经验:内外两方面。①外: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大小续命汤②内: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8、虚损的治疗经验:强调内因。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滞;温补精气,济以养阴清热】,劳则补子。9、血证治疗经验: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治疗【消瘀,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初载于此。虚劳吐血,在扶正的同时,亦重视消瘀,胸腹疼痛则为用消瘀药物的重要指征。10、备急、解毒:卒死-灸人中;五绝-半夏末吹鼻,溺水不醒-灸脐中。11、方剂学成就:①集方剂之大成:《千金要方》方剂5300.②化裁发展古方: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汤、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羊肉生地黄汤、羊肉桂心汤等③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
医家三:刘完素
一、【简介】1、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2、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最主要的医学著作。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 ②《医方精要宣明论》临床著作。南方的《和剂局方》“南局北宣”③《三消论》 消渴 消中 肾消
二、【学术理论】1、脏腑六气病机说:①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则:温 清 寒 燥 热。2、玄府气液说:①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 玄府气液说 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 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 ,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 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 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②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3、亢害承制:①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 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②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③治疗上泻其过亢之气,以治其本,不可被假象所迷惑交大绿岭。4、【主火论】火热病证的阐发。①六气皆从火化:刘完素在论述病机时,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说,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可助火,火热可生风,风与火热相兼为病,清凉治之。湿与火热:积湿可生热,湿热可以互生,二者亦可相兼为病,辛苦寒药。燥与火热: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寒与火热: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可使阳气郁结,不能宣散,化生火热之证。②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治疗上重视“养肾水,胜心火”③六经传受皆为热证。认为伤寒病只有表里之分,没有寒热之别,表证用汗,里证用下赖紫纶,半表半里宜和解,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
三【治疗经验】1、治热病善用寒凉。把解表法从辛温走向寒凉,是《千金方》后热病治疗的又一发展,对温病做出贡献。①表证:辛凉或甘寒之剂解表。甘草侯君舒,滑石、葱豉。凉膈散,天水散。②表里同病: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茵陈汤;表证兼有内热者,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 散、双解散③里证:表证已解,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用下法。2、精于辨证,合理用药。①《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消中: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肾消: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以养阴退阳。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以行气血,导积滞,清湿热。
医家四:张元素
一、【简介】1、字洁古。2、著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3、易水学派:张元素重视扶养脾胃的思想,给李杲的脾胃学说很大的影响。传张氏之学者,有李杲,王好古,罗谦甫、张壁。
二、【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辨证理论。包括个脏腑的生理、虚实寒热脉证,演变和预后、常用药。2、探讨遣药制方理论:①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和升降沉浮②制定药类法象: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③阐发苦欲补泻,重视脏腑苦欲和虚实用药: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胃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④注重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a、葛根通行足阳明之经,细辛治少阴经头痛如神,香白芷治手阳明头痛,通行手足阳明经b、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黄柏泻膀胱火。c、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少阳胆、三焦经病,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阳明胃、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肺经病,用白芍药;少阴心、肾经病,用知母;厥阴肝、包络经病,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⑤六气内淫制方大法:拟订风、暑、湿、燥、寒五种制方原则,同时善师古方而创新方。⑥用药要旨:药类法象3、注重扶养脾胃:①扶养为主,祛邪为辅。②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③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方法有燥中宫、洁净府;标湿渗之,开鬼门。
三【治疗经验】1、随证治病用药。2、解利外感: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佐之。3、治伤寒热食物:伤冷物以巴豆为君,热物宜大黄为君4、治疗泻痢水泄:5、治疗疮疡经验。6、治目疾经验。
医家五:李杲
一、【简介】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2、代表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二、【学术理论】1、论述脾胃:①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也”②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③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的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三【治疗经验】1、阐发内伤热中证。【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①病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②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a、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b、津伤血弱,内燥化火c、谷气下流,湿火相合d、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⑤劳役过度 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③症状:a、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b、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④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 热 ⑤治疗 ①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 补中益气汤 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2、制方遣药特点:重视升降浮沉之理。补益脾胃,升发元气,潜降阴火。①脾胃虚弱,随时为病,故当随病制方:长夏-清暑益气汤。②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肺之脾胃虚-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衰心火亢盛之内障-圆明内障升麻汤。经水暴崩-黄芪当归人参汤。③忌寒凉淡渗及辛热之品,以免重泻阳气,更助阴火,提出温食、减食、美食,强调省言养气,安养心神,助阳气恢复。主张“小役形体”,使胃气和药力借以运转升发。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 “火与 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李杲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何区别?
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 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为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
李杲甘温除热法:李杲认为,治疗内伤热中证,用甘温之药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目的,即“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所谓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如少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之伏火;若烦扰不止,则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若气浮心乱,则用朱砂安神丸镇固之。但只需适可而止,否则会使病情复杂化。
医家六:张从正1、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私淑刘河间。“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起效”。2、《儒门事亲》3、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汗吐下三法。
二、【学术理论】即邪气致病说。1、论病首重邪气。论病观点: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3、贵于血气流通: “《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以祛邪为首要。
三【治疗经验】1、祛邪三法:汗吐下。①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适应范围: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内服方药加外治发汗:水疗,澡浴,导引按摩砭刺出血。辛凉辛温忌宜方面有研究。【出血疗法】:出血量多、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刺血部位多,多用针,磁片。砭刺出血有循经取穴砭刺、病灶局部砭刺、鼻内弹刺砭刺出血三种。“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出血较发汗收效更为迅速。出血疗法有发汗、清窍行壅、泻火解毒消痈、调节经脉气血盛衰等功效太平记。刺血之后,须忌食兔鸡猪狗及酒醋湿面、动风生冷之物,并注意情志调摄,不忧忿劳力等。②凡邪气在上者石门开门网,皆宜吐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内服药: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豉汤,痰实积滞,瓜蒂末,两胁肋刺痛,独圣散加全蝎梢,发狂,三圣散。张氏用吐法甚为审慎,每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可饮齑汁。③凡具有下行作用的,都属于下法。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不存焉”“下者,是推陈致新也”。寒药泻下首选调胃承气汤及大小陷胸汤、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散;温下无忧散,十枣汤;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峻下有舟车丸,浚川散……急则用汤,缓则用丸。2、食疗补虚:“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补法特点: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认为邪积未去而先议补,则无异于以粮资寇,其慎于用补,是避免助邪伤正;对“脉脱下虚,无积无邪”的虚证病人,方可议投补剂。3、情志疗法:以情胜情,移情胜病。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 汗散风,是谓治本” 。 “故出血者,乃发汗之 一端也” 调中汤组成: 大承气汤加姜、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姜 枣) 枣 重视药邪致病。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七:朱震亨1、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2、《格致余论》包括“阳有余而阴补足”和相火论,着意阐发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本。 2.《局方发挥》 :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 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二【学术理论】1、阳有余而阴不足:“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关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这一认识是根据《内经》的观点,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及人体生理特点与病理状况而得出的。(1)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朱氏认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精难成易亏,不与阳气相配。在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中,阴精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幼稚与垂暮之年阴精皆不足,故阴与阳相较,则阴不足而阳有余。(2)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朱氏还认为人之一生经常会遇到各种情欲刺激,而这些刺激往往通过心而影响到相火,导致阴精耗伤,势必加剧“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造成疾病产生。(3)人之阴阳动静,动多而静少,朱氏认为自然界离不开动与静,阴与阳两个方面,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其中动是基本的、主要的,是化生万物的主体。对人体而言,亦是如此,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往往动多静少,“动易而静难”,由于人之情欲无涯所以相火妄动,耗伤阴精的病变时常发生。从而亦得出“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结论。总之,朱震亨认为人体阴精难于充足,而相火易于妄动。因此,保持阴精充足,勿使相火妄动,亦即养阴抑阳,则成为人体养生、防病的关键。2、相火论:相火论包括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部分。①相火之常是论述相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寄于肝肾二部,维持人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动” 是相火的作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身,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②相火妄动是指人体机能处于抗风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相火妄动丹溪认为是由于醉饱、房劳、大怒、心火等皆可诱发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则易耗伤阴精,阴虚则热,阴绝则死。3、阴升阳降论:①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②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③气血而言:“气 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④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⑤是其升补阴血及补阴抑阳治法的理论基础。
三【治疗经验】“杂病用丹溪”“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1、滋阴降火法:针对相火妄动之证。“气有余便是火”实质是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补阴火自降”阴精虚而相火妄动用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用四物汤加知、柏。2、升补阴血法:阴虚阳盛证,重视补阴抑阳。重视脾在阴升阳降中的作用,常用参芪补脾之气、四物补脾之阴而助其转输。还强调静养和淡食。3、气病治疗经验。尤其重视脾胃之气和气机失调的治疗。191 4、血病:重养血活血,以四物汤为主方,并重视气血与血的相生关系,重视相火对阴血的危害。5、痰证:丹溪认为其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关系,脾虚则运化无权,水谷之气悉化为痰,气郁则火逆上,熬炼津液成痰。“百病兼痰”。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6、郁证:①“凡郁皆在中焦”-脾胃之气不得升降,五脏之气血及周身上下之气血均不得通达,郁证出焉。②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细;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见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③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与张介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有何异同?
答:朱震亨主要是从阴阳相对的关系论述相火妄动与精血耗伤的因果关系,其“阳常有余”指妄动的相火,阴是指人体的精血。张介宾则从阴阳互根论述了阳气与真阴的相互依存关系,张介宾指阳为人体之真阳,阴是人体之真阴,两人对人体真阴的难成易亏有共同的认识。不同者朱震亨重在强调阳气亢盛为害,张介宾则从阳气虚衰致病论述。
医家十:张介宾1、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①《类经》至今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②《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焦包络命门辨》 《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 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1、阴阳学说:①“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医易同源”②阴阳一体思想:阴阳者一分为二。阴阳互根: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不可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精气互生。阴阳相济: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③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④【阴阳的常与变: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 一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 二、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 阴虚发热 ——“补阴抑阳”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四、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 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2、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气不足便是寒”①阳非有余:从阴阳生理状况分析。行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故凡人之所以通体能温,一生之所以有活力及五官、五脏之所以有正常的功能活动,都是阳气的作用,而人一死,便身冷如冰,知觉尽失,形存而气去,正式阳非有余的缘故。寒热之辨-从春夏阳热而生化万物,秋冬阴冷而缺乏生意论证阳气的重要性。水火之辨-生化之权,皆由阳气。“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天之大宝只有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②阴亦不足。阴阳互根,阳常不足,而阴亦不会有余。3、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为先、后天立命之门户张筱婕,提出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的观点。真阴为人体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它具有藏精化气的功能。由于命门是真阴之脏,人体精血形质之属都是“真阴之象”,因此,张介宾认为命门的元精、元气为化生脏腑精气的根本,命门水火为脏腑之化源,十二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命门之真阴有密切关系,对命门水火不足的调治,张介宾认为肾与命门本同一气王俣钦,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也就是说通过治肾以治命门水火不足。“命门者,为水火之府苏利股份,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精气之海”“元气之根”4、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治疗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 阳虚 ——右归丸(从阴引阳)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治疗经验】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济。①左归丸,滋阴补肾为主,又有菟丝子、鹿角胶补阳,阳中求阴。右归丸,温补肾阳为主,又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滋阴,是阴中求阳。常用人参和熟地配伍。
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凡有虚证,重于补阴。常用熟地。3、谨守病机,审证而治:用补的前提是“无实证可据”,用温的前提是“无热证可据”。
医家十一:吴有性
1、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主要著作有《瘟疫论》
【学术理论】1、创瘟疫病因学说:【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 二、戾气的五大特性——①物质性 ②致病性 ③偏中性 ④专发性 ⑤传染性 三、戾气的传入途径——“邪从口鼻而入”四、感染部位——邪在膜原 五、治疗方法与方药:疏利膜原,创制达原饮、三消饮,主要用草果、槟榔、厚朴等】①将症状学与流行学结合起来分析疫情,并提高到病原致病的角度认识疾病。2、系统论述瘟疫辨证:①邪从口鼻而入,客于膜原。②典型表现: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乃众人之常也。③传变:多从半里半表的膜原开始*感邪有轻重,伏匿有浅深,体质有强弱*九传: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往表传为顺,显示邪从外解,从里传为逆,是邪向深处发展。3、明辨伤寒时疫:286
【治疗经验】1、瘟疫初起,疏利膜原。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若见里证加大黄。治疫之全剂——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2、疫邪传胃,下不嫌早。①疫邪传胃最为多见,胃家实,宜承气汤辈引而竭之。②“里通则表和”表热无汗主要是里气不通,里气一通则汗出热解。③不必拘于结粪。“要知因邪热而致燥结,非燥结而致邪热也”“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为结粪而设也”④重视大黄“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大黄本非破气药,以其润而最降,故能逐邪拔毒”大剂量使用⑤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3、疫后养阴,不宜温补。①养阴清余邪,不宜温补。忌人参黄芪白术。②三甲散:伏邪已溃,表里分传,正气不能托表邪外出,留而不去,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鳖甲、龟甲、穿山甲、牡蛎、蝉衣、僵蚕、当归、白芍、甘草③整个疫病过程时时注意保津护阴。静养,节饮食。酌量冰水,冷饮,果汁。
简述吴有性的“戾气”病因说。明代医家吴有性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温病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湿、 非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在。戾气不同发为不同的疾病,鸡病鸭不病,牛病羊不病,人病牲畜不病戾气侵犯人体从口鼻而入,否认邪从皮毛侵人之旧论。吴有性为什么主张瘟疫要透达膜原?
吴有性认为瘟疫之邪居于半表半里的膜原,汗之不解,下之不可,其治法是“但使邪毒速离膜原”,因此创立达原饮为主,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清,其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品,又除岭南之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令邪气溃散,速离膜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营血,加芍药已和血,黄芩清燥热,甘草调和诸药。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令邪气溃散,表里分消,故吴又可称此方为治疫之全方。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林改错》。学术理论:认识到“灵机记性在脑”补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法(创分部治疗血瘀方法)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少腹逐瘀汤——冲任虚寒、少腹积块,古下瘀血汤——治血臌,身痛逐瘀汤——治血气阻塞经络的痹证。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本源为元气亏损,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
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刘河间“心火暴甚审死官国语,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即资深元气不足,正气自虚而成。朱丹溪主张因“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张景岳提出内风非真中风,创立非风病名,阴虚 “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缪仲淳提出“内虚暗风”。叶天士提出“阳化内风”;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2、伤寒学派内部明清三大派包括哪几个派别?其学术主张各如何?
明清三大派包括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明清三大派包括主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于 是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大加改定。维护旧论派尊王赞成,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成无己的注释,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辨证论治派认为,不必追究何为仲景,何为叔和,只要临床有效即可。
3、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创始医家是谁?
答: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以火热论为其主要的 研究内容。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大倡“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主张药用寒凉,dj130成为河间学派的创始医家。
4、简述王清任对血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答:王清任辨治瘀血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根据瘀血的部位不同, 采用不同的主治之方,可称之为分部治疗法。他把人身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在内以膈膜分为上下两段,膈膜以上为胸中,又称为血府;膈膜以下为肚腹。王氏立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之症。此外又有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子的少腹逐瘀汤。此四方为王氏主治男妇血瘀诸证的主方,临床最为常用。
5、试述李中梓脾肾同治的主要特点。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李中梓提出了脾肾先后二天都应 重视的观点。认为脾肾二脏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故诊治疾病十分重视 脾肾是否亏虚。诊脉之时需重视脉中的胃气与肾气的盛衰。冲阳为阳明胃经 之俞穴,此处之脉象可知胃气之盛衰。太溪为少阴肾经之俞穴,此处之脉象 可知肾气之盛衰;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六味丸壮水,肾 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 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在具 体运用过程中,方法有三: (1)脾肾并重同补,特点是: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拘于滋腻呆滞,随证化裁,灵活变通。(2)补肾为主兼以补脾,如以肾 虚为主者,以甘寒补肾,又恐其滋腻碍脾而佐以砂仁、沉香之类;脾虚者加 人人参等品。(3)补脾为主兼以补肾。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