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kindle5丨 汪少山:解密广联达“基业长青”之道 广筑BIM-河南省建设工程BIM技术中心

时间:2017年05月08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41次

丨 汪少山:解密广联达“基业长青”之道 广筑BIM-河南省建设工程BIM技术中心


广联达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1999年起,公司就开始持续制定战略规划,经过不断实践、应用、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广联达战略管理体系。

上地作为中关村的后花园、核心区(海淀区)的创业重镇,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互联网和软件公司,要想探寻上地创新的密码,只有走进企业,才能知晓一二。
2017年春,记者来到位于上地的中关村软件园,拜访了一家中国知名建筑软件上市企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的副总裁、北京广联达宜比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汪少山。其人青春富有朝气,正如此时的广联达,借着创新的“红利”,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一路向前,狂奔不止。
中关村企业广联达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地还是一个农村,名不见经传。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同时,以软件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北京市作为首都知识经济支柱产业而得到大力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关村软件园于2001年在上地筹划而建,并被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共同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后来又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确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屠牛事件。
中关村软件园的产业定位是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十七年来,先后有3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公司,包括百度、联想、甲骨文等,纷纷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到上地,进驻中关村软件园,其中就有广联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软件园在园从业工程师达3.89万人,总产值达1409亿元,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值541.9亿元,人均产值135.6万元。可以说,这里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双创”引领之地。
就地域而言,中关村软件园坐落于上地的核心区域,上地又隶属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的核心区(海淀园)。软件园的企业大多秉承了中关村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文化。
何为中关村精神?有人说,那是一种“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文化。
1984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是联想公司的前身。陈春先、王洪德、陈庆振等一大批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下海”创业,白颐路上出现了四通、信通、京海和科海等高新技术开发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云集于此。当然,也包括刁志中创办的这家软件技术公司。
刁志中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曾先后被评为“第二届海淀科技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改革开放30周年自主创新优秀人物”。
从刁志中的创业史中,我们看到中关村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一个缩影。
刁志中在创业之前是北京石化工程公司里的一名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信息化研发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与同伴共同开发了一款预算软件。这套软件在中石化内部得到了应用,同行企业也纷纷使用起这套免费又好用的软件。这让刁志中为之一振,“这个东西可不可以转化成为商机呢”?于是,创业的火苗从那一刻起点燃了。
1998年,刁志中扔掉了“铁饭碗”,在一个简陋的地下室里创办了北京广联达慧中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行业工程造价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一百多家做造价软件的企业,广联达要想实现突围非常困难。刁志中坦承军舰进行曲,“广联达在运作的前几年并没有实现盈利”,他和他的团队将关注点放在做好产品以及布局建设全国的服务体系上。这一年,全国不少建筑设计院正在火热地开展“甩图板”工程。凭着对行业发展大势的敏锐嗅觉,广联达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发出相关软件产品,抢得了先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10年5月,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黄庭坚传,改名为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刁志中完成了企业从生存、成长、发展到上市的创业过程,广联达也从传统的软件产品提供商,升级成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在产品和服务领域,公司从单一的预算软件扩展到包含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工程信息、工程教育、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产业金融及投资并购等九大业务,近百款产品。
从2011年开始,广联达除了在国内建立了30多个分部,还在美国、英国、瑞典、芬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办事处、研发中心,并在这些子公司周边地区建立了自己的代理合作伙伴群,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
人们常说,创业是一场大浪淘沙的旅程。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新常态与互联网浪潮的双重冲击下,很多没有成功转型的企业,不是已经倒下,就是在倒下的路上。
而广联达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1999年起,公司就开始持续制定战略规划,经过不断实践、应用、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广联达战略管理体系”,刁志中总结道。
就战略层面而言,广联达被定位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建筑产业,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以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应用为核心基础支撑,以产业大数据、产业征信、产业金融等为增值服务的平台服务商。
在总的战略定位下绝代疯少,广联达的具体业务又以BIM、云计算、国际化业务为战略支撑。“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广联达始终行走在一个持续、稳定、高效的有序经营状态”,刁志中强调。
而记者此次采访的嘉宾,正是广联达业务战略支撑之一——BIM业务的负责人汪少山。

致力于BIM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力引擎。习总书记以讲话的形式,对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而广联达的BIM业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是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走进广联达信息大厦,一眼便看到汪少山。春风拂面,笑容可掬,还没步入不惑之年,他就已经一路拼搏坐上了公司副总裁的位置。此次由他来代表公司接受采访,可以想见,他所掌舵的业务部门对广联达来说有多么关键!这个部门是BIM事业部,2016年底改制成北京广联达宜比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宜比木”),汪少山担任宜比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主要任务是推动广联达BIM产品在建设行业的落地应用。
什么是BIM?汪少山对记者解释,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以及生命周期里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的模型,它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完整的数字化表达。
在一个建筑企业里,常常由于系统的庞大、流程的繁冗,一线数据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孤岛。而BIM的出现,恰好成为可以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可量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数据的结合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让自下而上的信息搜集、实施操作与企业从上而下的决策规划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继CAD技术之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可以让建筑设计可视化,有效提升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工程精细化管理和集成化的交付能力,推动工程项目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汪少山对记者说。
“如果说不同的建筑是城市的器官,那么BIM就是保障各器官健康运行的新鲜血液。”汪少山强调,通过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建筑将更绿色、更低碳,并且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早在2008年,广联达就制定了BIM战略,成立了BIM研究中心,由当时的高级副总裁袁正刚博士牵头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时值BIM初入中国,作为新的技术和理念,BIM应用过于超前,但刁志中认定,在不久的将来,BIM将对建设行业的工作模式产生颠覆式变革。
直到2015年,经过7年技术积累后,广联达的BIM战略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如何将这项应用前沿技术研发的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这需要一个深谙行业,又有丰富的营销、管理和产品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站出来,带领团队“开疆拓土”,深耕国内外市场。
经过高层慎重考察,当时计量事业部总经理汪少山脱颖而出。这一人选被提出后,得到了公司高管团队的一致认可。
汪少山自大学毕业就进入公司,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因连续数月销售额第一,入职不到一年就被广联达上海公司评为“最佳员工”。
有句话说得好,“善于准备的人是离成功最近的人”。汪少山喜欢冒险,善于钻营,具有很强的开拓能力。当年初入职场时经验缺乏,他就倾听其他老业务员与客户的沟通技巧,然后在小本子上一条一条记下来。一位好心的老员工告诉他,“在与客户沟通前,你要提前设想好对方可能要问的问题。”这让汪少山茅塞顿开,他把客户能问的问题都想了一遍,并做好笔记,烂熟于心,在一段时间的实战经验积累后,不论遇到什么客户,他都可以应对自如。
后来作为骨干人才,他被调任不同部门进行轮岗,从全国最大业务分支的部门经理,到全国渠道营销经理,再到最大产品量级的事业部总经理,汪少山每两年被调换一个部门、履新一个职位,几番下来,研营销服全部涉及。此番轮岗的频率之高长清宫词,即使是在广联达内部,也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在一系列高强度的历练之后,汪少山迅速晋升成为公司第二代管理骨干。
2015年,当广联达的BIM技术孵化成熟,亟需填补市场空白时,汪少山的管理才能被再一次认可。他被任命为广联达BIM事业部负责人。在之后的两年里,他运筹帷幄,“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精炼高效的业务团队,有人专注于前沿技术或产品研发,有人擅长渠道营销或品牌推广,总之是强将手下无弱兵,BIM市场培育甚是有声有色。
汪少山对记者说,在BIM技术刚进入中国时,业内人士将其形容为“阳春白雪”,过于超前、过于庞大,且高高在上无法落地。即使凭借广联达在建筑行业十几年的深厚积累,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难度也是极其之大。
然而,在记者看来,广联达的强项之一就是制定战略和分步实施。
当公司的传统业务还在继续“大放光彩”时,新的业务已经提上重要日程。新老业务互相补充、协同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累积,即使经历了二十年的市场变迁,广联达依然能够稳居行业领军者的位置。
这一点从BIM战略的落地实施即可窥见一斑。
记者从汪少山口中得知,广联达BIM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先后经历了技术储备、技术实践和技术突破三个阶段。
当BIM还处于学术研究阶段时,广联达一支研发队伍在刁志中的授意下,远赴硅谷斯坦福大学学习观摩,当掌握到BIM思想的精髓后李峙,这支队伍回到国内埋头苦干,用时几年自主研发出一系列适应本土的BIM应用软件及相关产品。或许因为刁志中是工程师出身,这家公司极其重视科研的力量,不仅如此,公司在BIM业务上与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了证实BIM技术对建筑工作的能耗改进和效率提升,公司将BIM+PM技术应用于广州东塔项目和广联达信息大厦的建设施工当中。其中,广州东塔是国内首个运用BIM+PM技术建造而成的建筑,BIM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即使在5年之后的现在仍可成为典范。而广联达信息大厦就坐落在中关村软件园里,成为公司最靓丽的办公大楼。2015年,这座大厦通过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LEED认证考核,并获得了金级认证证书吒府瞰蚂。LEED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代表着绿色建筑的最高标杆。此次通过LEED考核,标志着国际绿色建筑界对广联达BIM应用成果的高度认可。大厦用BIM技术辅助项目管理,并且做了全年能耗、风环境、采光状态、人员疏散等模拟分析,采用高反射屋面技术等高效节能技术及轻质板材墙体等可循环利用、可高效节能的材料等,实现了空调控制、天然采光、太阳能供热水、再生水利用、高效照明等功能。据统计,大厦较同类型基准建筑节能14.71%,能耗方面的费用每年节约53万元。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也是广联达后续将标准化BIM产品投入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信心。
2015年,广联达终于将旗舰产品BIM5D项目管理平台投入市场。广联达BIM5D软件也在同年正式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评,获得《建设领域应用软件评测荣誉证书》,同时得到了以清华大学马智亮教授为主的测试专家组一致好评,并且获得了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颁发的“30年突出贡献产品”称号。2016年,广联达BIM解决方案发布。方案立足岗位价值挖掘,提供岗位、项目、企业三级系统应用方案,通过提供岗位级专业应用、项目级精益管理和企业级集约经营的整体解决方案将虚拟建造和实际施工结合,实现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同时为企业和项目提供运营强大的数据支撑。应用过程中东方巨响,提供现场实施服务指导,协助用户轻松掌握BIM技术和落地BIM应用。
广联达BIM业务除了行之有效、落地的BIM产品,还辅以成熟的轻量化BIM应用实施方法、咨询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套完整成熟的服务体系。截止2016年底,广联达BIM产品已经服务于上千个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服务网点遍布全国除西藏外的全部省份。
除了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推广,汪少山团队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推动BIM在中国建设行业的科学普及。广联达与政府机构、行管协会以及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合作撰写或参编了《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等多部BIM专著、报告等出版物;组织了中国BIM应用之旅等系列活动及主题讲座,分享了BIM技术在施工阶段落地应用的项目和企业案例以及最新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探索及创新应用方舒近况。广联达还计划在全国建立20个BIM观摩基地用于施工企业的观摩走访及交流学习,助力建筑领域科普教育的全国推广及传播。BIM技术由于研发难度大、学习门槛高,相对需求迫切等原因,后备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联达先后开展或参与行业BIM公益讲座、培训等活动近千余场,帮助企业和院校提升基础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其中由广联达发起,全国BIM经营自发参与的GBC社团,更有建筑行业BIM领域黄埔军校的美称。从2015年拉开GBC实战特训营第一期帷幕,至今已经开展了14期,为各施工企业和整个行业输送了500多名BIM综合管里人才。
总体而言,广联达从行业标准、软件研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持续推动着BIM在建设行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广联达每步都稳扎稳打,引得大连万达、中建集团、中铁集团、上海建工、湖南建工、江苏苏中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他们先后与广联达就BIM技术应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番合作,必将加速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引领全球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应用。
前期有了一个好的铺垫,汪少山提出了广联达宜比目公司的目标:要做施工阶段BIM管理平台全球首席提供商!
“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攻克一个又一个项目,然后在全世界扛起中国BIM这杆大旗。”汪少山说。

汪少山和他的同事们
奋斗者是公司最大的财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人才,尤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在自已土壤中培育起来的人才具有鲜明的不可复制性,他们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尤其是当市场发生变化,一个企业是否可以快速转型和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由人才来实现。
广联达的企业文化鲜明地指出“奋斗者是公司最大的财富”,“人力资本持续增值是公司的战略优先目标”。
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广联达的人才战略是“激励向奋斗者和价值贡献者倾斜”,“追求人均效益的持续高增长是公司绩效文化的核心”。公司还提出,“发展专业能力和养成专业精神是广联达人的生存之道”,“充满活力的合伙人机制和内部创业机制是公司基业长青的动力之源”。
汪少山就是在这样的人才战略下,被培养出来的公司第二代管理层成员。
2000年,汪少山以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广联达。迄今为止,他已是一名有着16年资历的老员工强欢成爱。在广联达内部还有一批这类员工,他们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老广”。
通常而言,科技公司的人才流失率是非常高的。对于汪少山的选择,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能在一家公司待这么久?蒋多多
汪少山说,“刁董事长以产业报国的创业情怀,广联达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kindle5,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不能离开。”
“广联达是一家真正想干事儿的公司,它想做一个有全球视野、让国人骄傲的中国软件企业。而且,刁董事长一直强调,创业就是要为国、为家用心做事,所有的员工都要秉承这个理念,这影响了我们很多人对事业的定义”,汪少山说。
“而且,广联达是我们所有员工的大学校、大事业、大家庭,员工在公司里,开开心心地做事,有学习和提升的空间”五味吧,汪少山强调。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之下,一代代广联达人被凝聚在一起,朝着公司既定的目标,并肩奋斗。
在广联达的人才战略中,以任职资格为牵引的“双通道成长”是公司的人才发展方针。
在广联达,资历不是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管理层认为,真正出得了结果的人,才是应该被选拔的。
以汪少山为例,他最早从销售经理做起,后来做到业务分支经理,再到大区经理、总部促销经理和营销中心经理。这是一个标准的营销人员的晋升路线。
到了2013年,广联达开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核心人才采取岗位轮值制。同年,汪少山被调到了计量产品线。营销处于商业后端,而计量产品是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这对于汪少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跨界意味着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幸运的是,我撑下来了。虽然当时心理压力很大,但是对我的事业转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汪少山说。
2006年,汪少山就任广联达华中大区总经理。2014年,升任广联达公司副总裁。2015年,汪少山被刁总任命,掌管公司BIM事业的商业化拓展。2016年,任职广联达宜比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BIM处于行业风口,又是公司战略重点,事业部在组建之初,只有几十个人,而且是公司二级部门,经过两年的市场开拓,我们的产值现已接近1亿元,部门员工170人,员工年龄层次比较年轻,充满拼劲。从部门的人才配比来看,专业性是我们更为看重的,尤其是建筑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占到了67%的比例石悦安鑫。”汪少山强调。
当记者问到,从一线员工到广联达副总裁,有什么晋升的秘诀?汪少山却自嘲,自己并不聪明,但一件事摆在面前,他就要把它做好。他认为,任何成功都需要用心、努力和坚持才能达成。
更重要的是,广联达敢于用人、信人。“广联达有适合新人晋升的土壤,给足新人可以发展和晋升的空间,这也是广联达能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汪少山说。
记者登录公司官网,看到广联达的企业愿景是做员工幸福、行业领先、基业长青、世人尊敬的美好企业!在作者看来,能够成就员工幸福,始终行业领先,实现基业长青,不断回馈社会,这样的广联达自然广受世人尊敬。
转自:中关村杂志
河南广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0371-89902123

BIM咨询 BIM标书 BIM培训
BIM科研 BIM考证 BIM人才
北京华筑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南分院
图学会BIM技能等级考试河南区考点
欧特克(Autodesk)授权培训中心
广联达BIM战略合作伙伴
了解更多,敬请关注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