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铂金结婚戒指东南有天子气,让秦始皇恐惧的流言来自哪里?又指向了谁?-小书房1538

时间:2019年08月09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40次

东南有天子气,让秦始皇恐惧的流言来自哪里?铂金结婚戒指又指向了谁?-小书房1538


本期话题
“东南有天子气”是秦朝末年一句流传很广的谶语。野史记载,秦始皇为了阻止它的应验,在嘉兴、云阳、丹徒、金陵等地大兴土木,破坏风水。
那么,这句流言是怎么产生的,最终又将应验在谁的身上呢?
壹 东南有天子气
公元前210年10月怡梦园,秦始皇开始了他一生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这一趟出巡的目的地是东南方向的故楚之国。

之所以要挣扎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南巡故楚,可能与秦始皇时常挂怀的一句坊间流言有关:东南有天子气。
因此,即便已是疲倦难堪,心力俱瘁,牵挂着帝国千秋基业的秦始皇也不得不亲临东南,以震慑这个潜在的对手。
可是,就在始皇帝南渡浙江的时候,两个故楚国的未亡人却正冷眼瞧着他呢。
始皇帝的黄屋左纛、千乘万骑非但没有吓着他们,反而引得其中一个后生说出了那句在历史上石破天惊的话:“彼可取而代之也!”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当项羽说完这句话之后,身边的叔父项梁“以此奇籍(项羽,名籍,字羽)”。
项梁对项羽的刮目相看应该是后来的事情。
在项羽说出这句话的当口,项梁可是被这个侄子的冒失吓得不轻。他当即捂住项羽的嘴巴,斥责他道:“别胡说八道了,要灭门的!”

但这句在项梁看起来莽撞之极的话,短短的几个月以后居然应验了。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反秦起义的烽火随即烧遍了淮南。
让秦始皇至死都不能释怀的那句“东南有天子气”似乎渐渐地露出了端倪。
回想秦始皇刚刚荡平六国、混一宇内的时候,宰相王绾就忧心忡忡地提醒过他:帝国新征服的燕国、齐国与楚国的故地距离首都咸阳太远,实难控扼!
说这番话,王绾并非故意要在秦国君臣弹冠相庆的时候泼凉水,而是一个老臣居安思危的逆耳忠言。

仔细推敲《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相关记载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棺液,事实正像王绾观察的那样,自统一之日起,故燕国、故齐国与故楚国的反秦暗流从来就没有平息过,而且各师长技,每家反秦的套路还都不一样。
燕国本来就是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弱的一家。单凭自己的力量想要推翻秦朝无异于以兔搏虎,希望渺茫。
但相对于南方的齐国和楚国,燕国有一个天然的地缘优势,那就是它的北境与匈奴接壤,这为燕人请外援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并非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事实上,在秦汉之际,匈奴似乎挺愿意掺和中原政治,比如后来被刘邦封为燕王的卢绾,与刘邦翻脸之后便逃亡到了匈奴,被匈奴人封为东胡卢王。

寄希望于匈奴南下,相机复国,最典型的便是为秦始皇寻访仙药的燕人卢生。
这个因不满秦始皇擅权心烈而借故逃亡的燕国术士曾经向秦始皇进呈一份图谶,上面说“亡秦者,胡也。”
对于“亡秦”的字眼异常敏感的秦始皇迅速决定,派蒙恬率领着三十万秦军主力北逐匈奴,收复河套。
虽然最终秦朝并没有如卢生所愿,毁在匈奴人手里。
但秦军主力北调,以至于周章率领的义军攻入关中,秦二世竟然无兵可派,不得已只好临时武装骊山刑徒仓促上阵,这个借胡亡秦的策略总算也部分奏效了。

燕国往南,是曾经最富庶的东方诸侯齐国。
与杂处夷狄之间,常年攻战不休的秦、晋不同,齐国的立国环境要安逸得多。
因为缺少战火的淬炼,齐国在悍勇的秦、晋面前落下了怯懦的印象。所以真要反秦,靠抡胳膊根儿,齐国人是不灵的。
但齐人自有他的长项。
因为毗邻海隅秋月还阳,兼收鱼盐之利,齐国的手头经常很宽绰。
故齐国的贤相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有钱就有余力发展文化事业。
因为优渥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战国时候的著名学者往往愿意到齐国游历,也因此齐国成为了文化软实力最强的战国诸侯。
“稷下学宫”便是学术王冠上最闪耀的明珠。

所以,齐人的反秦斗争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的,那个批评秦始皇不尊重华夏政治传统,不行分封而立郡县的博士淳于越,就是齐国人。
不过拢总说起来,燕人寄希望于外援,是远水难解近渴;齐人练嘴不练手,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真正对秦朝的社稷威胁最大的,应该是楚人。
故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备一个天然大国的基本素质,更兼他还是大国情结极其强烈的国家,所谓“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
楚国就像今天那个从来不会跟美国人服软的俄罗斯一样,他绝不会甘心承认秦国的征服。

因为身上流淌着蛮夷的血脉,南楚民风剽悍,好战善战。
楚人有句俗话,“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这是说对历任楚王而言,如果在他执政期间连续三年都没打过一场漂亮仗,死了之后牌位都不能进宗庙。

在战国时代的灭国战争当中,楚国与秦国的积怨最深。
秦相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饵,忽悠楚怀王与齐绝交,尔后远交近攻,击碎了楚国的大国之梦。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嬴稷约楚怀王芈槐会盟于武关。却背信弃义,以武力劫持楚怀王到秦国,在章台强迫他割地称臣。楚怀王执意不从,以致客死异域。当他的灵柩被送回楚国的时候,“楚人怜之,如悲亲戚”。

这一笔笔积累起来的血债僵尸秋水,让楚人始终以秦朝的掘墓者自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哪怕拼尽最后一滴血,嬴氏社稷也一定要终结在楚人手里。
正因为如此,当秦始皇东游的时候,在故楚各地都听到了“东南有天子气”的流言,在丹徒、在曲阿,在云阳,在金陵,俯拾皆是。
贰 江东起兵
对山东各地的反秦动态,秦始皇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旦发现苗头,即刻以雷霆手段将它扼杀。
大兴师旅、北击匈奴;焚书坑儒,钳制舆论。
对燕、齐的反秦斗争,秦始皇的对策虽然粗暴,但总算有的放矢。
唯独对楚地的反秦活动,秦始皇的判断却似乎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巡狩嘉兴,秦始皇厌恶当地人传说这里有王势,于是征调十万囚徒,污秽其地,表以恶名,改称“囚拳”。
在云阳,他又下令凿断山岗,破坏江山形胜,使原本便捷的天然直道变得迂回曲折,并改地名为“曲阿”。
在谷阳,根据观天象者的报告,秦始皇命赭衣徒三千凿京岘山东南垄,以败其天子之气,更其名为“丹徒”。
至于金陵,凿地脉,断连岗,引淮水自方山断处流入城中。曾经的楚王埋金之地被贬称“秣陵”——放马饲料的地方。

这一系列破坏风水的土木工程显示,秦始皇的潜意识里始终将“东南有天子气”的那个应命之人锁定在江南,但其实他的这一系列大费周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当秦始皇在江南苦苦寻觅传说中那个头顶五色祥云的真命天子的时候,他却不知道,他所要找的并不是一个江南人,这个人出身淮泗!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条有意思的规律:崛起于东南的枭雄,往往是从淮泗南下,在江南创业成功的。
秦末的项羽,汉末的孙策,元末的朱元璋都是如此。
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地理特征使然。

自古以来,中国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往往在长淮一线。
对江南政权来说,“守江必守淮”,没有淮河作为战略缓冲,长江天堑的防御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南高营贴吧。
而当南北政权发生冲突的时候何莉秀,淮泗一带往往成为血战的沙场。战乱频仍,淬炼出了淮泗剽悍骁勇的民风。
而邻近的江南呢,因为有了淮水与长江的双重屏障,远离战火,山水旖旎,故而民风柔弱,温文尔雅。
在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卖碳翁,淮泗枭雄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就把目光投向江东:偏安柔弱,地近易取,沃野千里,物阜民丰。
这里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图王取霸之资啊。
当秦始皇东游吴、会的时候,淮泗的故楚贵胄项氏家族正盯着江东这个创业的第一桶金呢。陈尊佑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因爱之名,在公元前224年,楚国将军项燕在淮南与秦国老帅王翦率领的六十万秦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结果项燕兵败,被杀于蕲县。
次年,秦军俘虏了末代楚王负刍,立国519年的楚国宣告灭亡。
带着覆军杀将、破国亡家的双重耻辱,进入秦朝的项氏家族已不再是故楚时代的显赫将门。
但项燕的小儿子项梁却并不甘心做一个庸碌的新朝顺民。
为了躲避仇人的追杀,项梁和侄子项羽潜渡江东,很快便在吴县站稳了脚跟。
以项氏家族的显赫名誉为号召,项梁的身边聚集了不少的门客。
养客是游侠的基本特征,被班固推为游侠鼻祖的战国四公子都是以宾客盈门著称天下的。对手下的门客与家族中的子侄,项梁总是暗暗地以兵法来训练与组织他们。
从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看,项氏家族在楚国灭亡之后,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转型:国家的覆亡让他们从上层社会跌落,潜入民间,成为吴地一支不可忽视的江湖势力。

游侠的生存逻辑是刀切豆腐两面光,一脚官门、一脚江湖始是左右逢源之道。
哪怕他身无功名,布衣一介,就像汉代的剧孟、郭解那样,也必须要与官场有所联系。
官场上的人脉是这些个江湖大哥们的护身符。
司马迁说项梁曾经吃过官司,被逮送栎阳监狱,正是因为有了蕲县狱椽曹咎的上下疏通,项梁最终才得以平安过关。
而他在吴中日益增长的社会名誉与威望,也为后来杀死会稽太守,反秦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家族门下的诸多子侄中,项羽应该是项梁比较看好的一位。

司马迁说,项羽名籍,字羽。
从家族长辈给这个孩子起的名字看,他从出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印上了军人世家的烙印。
籍是记录军令、军功的簿子,而羽书则是表明军情紧急的快信,似乎项氏家族的长辈们对项羽最初的期待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军队中的文职人员。
所以,当项羽年少的时候,项梁最先教他的是学书,应该也是与这份期待一脉相承的。
但这个心高气傲的小侄子不乐意叔叔的安排。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海鸥乔纳森。”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不学书,大概是因为文职人员在军队中难以获得迁升的机会。不学剑,因为那是一个战士的基本技能,而不是将军的个人素质。
当项羽提出要学“万人敌”的时候,项梁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半途而废责怪他,反而授之以兵法。
这足以看出项梁对项羽的钟爱:要知道,项梁是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的。将兵法教授给项羽王嫣芸,很可能是要扶他上位,成为组织中的管理者。
但无论项梁教什么谈笑江湖,项羽都不过浅尝辄止,没有表现出刻苦专研的态度。
司马迁的记载曾经让我误以为青年时代的项羽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纨绔子弟。
但这并不是事实。

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论语·述而》)。”这句话常常被人用来赞叹孔子的勤学深思。
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的逻辑反过来推论,孔子说他不是那种生而知之的人,暗示着他并不排除有别人是生而知之的。
在我看来,项羽就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军事天才。
项羽不学剑,但他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
《项羽本纪》中说,当项羽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被汉军围困在乌江之畔,他把坐下的乌骓马赐给了自愿渡他过江的亭长,与麾下26人下马歩战。唯独只有项羽击杀了数百汉军。

项羽对兵法只了解个大概,不肯学完,但他的排兵布阵却相当娴熟。
且不说东城快战的时候指挥28骑在数千汉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单说项羽死后,他手下曾经的楚军之冠淮南王黥布造反,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与黥布遭遇于蕲县以西。
刘邦远远望见黥布的精兵使用项羽的遗法布阵,心里就已经不自在了。

但无论剑术还是兵法,说到底都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勤能补拙,是可以“敏以求之”的。
项羽真正让常人不可及、不可学是他的气质。
曹丕曾经说: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典论·论文》)
上天给予每个人的气质禀赋都是独特的。而项羽的气质中最大的特点是不怒自威,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
其一,当楚汉战争之中,项羽与刘邦相持于广武,急于求战的项羽派出壮士向汉军挑战,刘邦安排了一名叫楼烦的神射手狙击楚军精壮,屡试不爽。
勃然大怒的项羽亲自披挂上阵。面对着喑呜叱咤的楚霸王,楼烦居然“目不敢视,手不能发。”
其二,在项羽最后败走东城的时候,汉军数千骑兵死死咬住项羽与他的二十八位残部。
在项羽突围的时候,郎中骑杨喜挡住了项羽的去路,项羽嗔目叱之,杨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楚霸王的气概可能真的是受之于天。就是这样一个家族后生,成了项梁起兵江东的强援臂助。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于大泽乡。
很快,整个江西地区就完全陷于动乱。憎恶秦朝酷刑的年轻人纷纷暴动,冲击官府,杀死秦朝官吏以响应陈胜。
一江之隔的会稽虽然暂时还没有受到波及,但是眼见江西暴动、秦吏被杀的酷烈场景,会稽太守通不免深深忧虑。他将维稳的希望寄托在项梁的身上,准备依靠这个与官场有着良好互动的地方豪强弹压可能出现的动乱。

但他并没有料到,在楚国灭亡后韬晦了十几年的项梁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正是借着到官府与太守通讨论整肃地方武装,弹压反动暴乱的契机,项梁命令项羽斩下了他的人头。几乎就凭项羽一人之力,项梁便震慑住了阖府的吏卒。
夺取政权之后,项梁、项羽整编了会稽郡的八千精兵。
人生的第一桶金已经摆在面前,英雄项羽即将渡江,投入到波澜壮阔的反秦斗争中去,那里,才是他书写人生传奇的舞台。

欢迎加我私人微信
往期精彩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关注我 们
小书房1538
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