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张煜枫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下篇) 《中医基础理论》摘录之十六-北宓家的杂货店

时间:2019年03月27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276次

张煜枫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下篇) 《中医基础理论》摘录之十六-北宓家的杂货店

张煜枫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初步消化后变成食糜,下传于小肠而分清泌浊,同时胆疏泄胆汁进入小肠以助消化。其清者即水谷精微、津液,经脾的运化,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即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之传导,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分,燥化糟粕,形成大便,并由肝门排出体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所吸收的水液经脾之转输,肺之宣降,以三焦为通道,下输于肾,再经肾之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浊者渗入膀胱,形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灵枢·本脏》故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的生理特点,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谓:“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之说。
若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传导不利,则可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同时,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以致胃气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嗳气、呕逆等症。若胆火炽盛,每可犯胃,以致胃失和降,则可见呕吐苦水等症。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溢,则可见口苦、黄疸等症。可见,六腑病变以壅塞阻闭不通为多见,且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在治疗上有“六腑以通为补”“六腑皆以宣通为宜”之说。
四、五脏与形体的联系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皮、肉、筋、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正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一)脉 脉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为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形成了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可以约束与通行血液,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属五体范畴。其二是指脉象。正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第一、生理功能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饮食物经中焦胃之受纳与腐熟、脾之运化,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得以吸收,通过血脉以布散周身,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若脉中气血亏少,营养匮乏,则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或运行迟缓以致血瘀,或血行加速、血液妄行以致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由于心脏有规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而形成脉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功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人体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象反映出来。所以,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及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第二、与脏腑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 机制有二:其一,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脉也”。其二,脉中的血液循环往复,运行不息,主要依靠心气之推动。因此,心不仅主血,而且也主脉。心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若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脉虚弱;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则脉细小;心脉瘀阻,血运不畅,则紫绀、胁下痞块、脉律不整。
肺、肝、脾与脉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朝百脉,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肝调畅气机,使脉道气血通利,且主藏血,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脾主统血,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逸于血脉之外,“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可见,在生理上脉与肺、肝、脾等亦有密切关系。若心肺气虚,血行迟缓,甚则瘀阻,可见脉涩或结代;若肝不藏血,或者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血逸脉外,可见各种出血之候。
(二)皮 皮,即皮肤的简称,为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汗孔又称玄府、气门、鬼门。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将皮与皮毛混称。皮肤为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之温养和津液之润泽,具有护卫机体、防御外邪,分泌汗液、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以及调节呼吸等功能。
第一、生理功能
护卫机体、防御外邪 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者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灵枢·百病始生》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分泌汗液、调节津液代谢 汗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之疏密,汗孔之开阖,可影响汗液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若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正如《灵枢·决气》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调节体温 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汗孔是阳气藏泄的门户。“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正常出汗不仅可以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又可以调节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恒定。若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泄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灵枢·五癃津液别》故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则为溺与气。”
调节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天气通于肺。”肺合皮毛,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又称玄府。“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呼吸吐纳之意---作者注)(《读医随笔·论喘》)。“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存存斋医话稿》)。
第二、与脏腑的关系 肺与皮毛相合,相互为用。
肺在体合皮 其一,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防御外邪侵袭等作用。其二,肺气宣发,输精于毛发,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毫毛光彩润泽。“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若肺气虚弱,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退,既可致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于濡养而憔悴枯槁不泽。“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毛折则气先死”(《灵枢·经脉》)。
皮毛对肺的作用 其一,皮毛汗孔之开阖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运动。《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因为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若肺气亏虚,卫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袭表,毛窍闭塞,则见无汗、咳喘。其二,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腠理闭塞,卫气被遏,则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同时也常常影响肺,肺气不宣,则见胸闷、咳喘。
(三)筋 筋是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的联结肌肉、骨与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而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因膝关节处筋之聚集较多,《灵枢·经筋》故曰:”膝为筋之府。”
第一、生理功能
联结骨节 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筋联结骨节肌肉,既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又可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
协助运动 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联结骨节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亦是很重要的。“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第二、与脏腑的关系 肝在体合筋,是指肝之阴血充足,束骨而系于关节之筋得其濡养,得以正常收缩与驰张,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运动得以灵活而有力。《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肝之阴血充足,则筋强力健,肢体关节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肝者,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若肝之阴血衰少,筋失其养而运动能力减退,筋力疲惫,则可见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且易疲劳,甚或筋脉拘急、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等症。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倘若肝经邪热亢盛,燔灼肝之筋脉,耗伤肝之阴津,筋失其养而挛急,则可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症。前者称为“血虚生风”,后者称为“热极生风”,临证治疗从肝着眼,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肉 肉,即肌肉的简称,泛指解剖学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肌肉居于皮下,通过筋附着于骨骼关节,中医古籍中又称之为“分肉”。其彭大部分称为“腘”,其纹理称为“肌腠”,与皮肤的纹理共称为“腠理”。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称为“溪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称为“谷”。溪谷多为经络穴位所在之处,亦是体内气血汇聚之所。肌肉与皮肤统称为肌肤,肌肉与皮肤之间的部位称为肌皮。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为肉节。
第一,生理功能
主司运动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同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正常收缩与驰张,始能灵活自如。《灵枢·天年》曰:“二十年,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紧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保护脏器 “肉为墙”(《灵枢·经脉》)。墙,障壁之谓。“肉为墙”,意即肌肉起着屏障作用。肌肉既可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又可与皮肤共同起隔绝拒邪之作用。《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第二、与脏腑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须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则肌肉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正常收缩与驰张的功能。“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中藏经》),“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脾虚则肌肉削”(《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若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营养匮乏,肌肉失于濡养,则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四肢,又称四末,为肌肉较集中的部位。“四肢为脾之外候”(《体仁汇编》),脾主四肢,即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若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即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
(五)骨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骨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骨髓,支持形体、保护内脏,主管运动。
第一,生理功能
贮藏骨髓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骨的生长、发育与骨质之坚脆等均与髓之盈亏有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否则,可见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异常变化。
支持形体、保护内脏 骨具坚刚之性,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骨为干”(《灵枢·经脉》)。人体以骨骼为主干,骨支撑身形,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形态,并防卫外力对内脏之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骨须依赖于骨髓之营养,才能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若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可见不能久立、行则振掉等症。
主管运动 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与筋之收缩驰张,促使关节屈伸或旋转,从而表现为躯体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及由骨组成的关节起到了支点和支撑并具体实施动作等重要作用。
第二,与脏腑的关系
肾在体为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其充在骨”。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藏于骨腔中以营养骨骼,所以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而得以充盈,骨骼得到骨髓之充分滋养,则坚固强劲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生化无源,骨失其养,骨骼软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则可见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症。
齿为骨之余 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杂病源流犀烛》)。牙齿之生长、脱落与肾精之盛衰密切相关。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或脱落等,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温热病中齿之润燥与光泽之有无,往往为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标志。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